邯郸学院体育学院“星之火·邯院行”实践团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7 14: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欣悦   阅读 7.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8月18日,邯郸学院体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星之火·邯院行”实践团,在负责人崔志莹老师的带领下,组织六位青年师生奔赴永年区,开展红色人物访谈活动。团队师生怀着崇敬之心,与当地老战士们促膝长谈,认真聆听他们讲述往昔惊心动魄的抗战事迹。从枪林弹雨的战斗场景,到战友间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老战士们缓缓道来,带领大家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热血激昂的岁月,让团队师生深刻铭记那段承载着民族苦难与抗争、不容忘却的厚重历史,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 。本实践团,除了集中式教师带领大学生实践外,还有五位学生以分散式的方式分别在保定市博物馆、唐山烈士陵园、承德平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沧州的华北局城工部泊头旧址等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访革命老军,聆听烽火岁月的英雄叙事

第一站,实践团奔赴邯郸市永年区与革命老军开展红色人物访谈。本次活动,团队师生共同去走访了永年区的革命老战士:冯万年(抗美援朝,荣立三等功)、张桃月(自卫反击战,荣立一等功)、要振华(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在简单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和英雄事迹后,由教师崔志莹和王彩霞代表团队向英雄们献上花束,并表达敬意;然后,将书写的卷轴分别赠送三位英雄,并与学生代表将一首《致敬卫国英雄》,以诗朗诵的形式送给老英雄。

  

图为崔志莹老师为老战士献花图为王彩霞老师为老战士献花图为实践团为老战士赠送书法作品

图为崔志莹老师与学生代表诗朗诵

随后,本实践团与英雄们展开了近距离的访谈,当老战士们回忆起英勇赶赴战场时的心境时,平淡地说道“所有人在去之前都写好遗书了,包括墓地都选好了,就是抱着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决心去的。”还谈到,有一次在敌后侦查时,连续七天就吃了两包压缩饼干,喝了一壶水,赶上下雨时能喝几滴雨水,就这样硬挺着过来了……听罢,在场的师生无一不为前辈们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精神所打动,再次燃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敬仰之情。

图为实践团师生访谈老战士

观红色展陈,悟奋进征程

第二站,实践团分队成员走进保定市博物馆,参观太行红色记忆。踏入展览区,仿佛步入历史的长河,瞬间被浓厚的革命氛围所包围。展览区内,丰富多样的展品有序陈列。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生动地展现了革命时期的战斗场景与百姓生活;一件件历经岁月的文物,如陈旧的武器、朴素的衣物等,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与艰苦卓绝。还有详实的文献资料,系统梳理了保定地区的革命历程,从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到艰苦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其中,也有介绍展示了地雷战、地道战等多场著名战役。每一个阶段都记录着保定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顽强抗争与伟大贡献。

图为分队成员王子瑄、陈欣悦参观文物展区   团队成员迈着崇敬的步伐,向保定市博物馆展览区深处走去。踏入展区,沉浸式动画场景瞬间将大家带回烽火岁月——白洋淀上,雁翎队队员们如灵动的雁群,驾着小船穿梭芦苇荡,凭借对水乡地形的熟稔,巧妙伏击日寇,船桨划水的声响与枪炮轰鸣交织,仿佛能看见战士们为守护家园浴血奋战的身姿 。

图为分队成员王子瑄观影雁翎队动画影片

而晋察冀边区根据地建设的展区,更是展现了抗战时期党领导下的伟大成就。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记录着边区军民齐心协力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场景,耕地、播种、织布,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陈列的文件和报刊,则见证了边区在政权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党在晋察冀边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加强了根据地的群众基础;同时,还创办学校、发行报刊,提高了边区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抗日觉悟。晋察冀边区根据地,就像一颗璀璨的红星,在敌后照亮了抗战的道路,成为了模范抗日根据地。

图为分队成员陈欣悦参观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展区   丰碑映初心,英烈励前行

第三站,实践团分队成员走进唐山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踏入陵园,挺拔的松柏在微风中静静伫立,整个园区透着庄重与肃穆。园区中央,巍峨的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字里行间凝聚着对英烈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驻足碑前,目光凝视在鲜红的字迹,心中就不由自主回溯起那段先烈们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冲锋陷阵的峥嵘历史——战士们曾在枪林弹雨中无畏前行,用热血与生命为后人铺就了通往光明的道路。

图为分队成员张熙悦在烈士纪念碑前

走进园内的纪念馆,泛黄的史料、锈迹斑斑的战斗遗物整齐陈列:一页页记载着战斗历程的手稿、一件件带着弹痕的旧军装、一把把历经战火的步枪……这些实物与图文史料相互印证,生动还原了先辈们在玉田大地上浴血奋战的壮举,仿佛能真切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深刻读懂了“英雄”二字的分量。

图为分队成员张熙悦在纪念馆战斗遗物展区

探承德红迹,悟初心使命

第四站,实践团分队成员走进承德平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踏入基地,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展区内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的革命文物整齐陈列:从记录着平泉地区抗日斗争历程的文献资料,到战士们曾使用过的步枪、手榴弹,再到当地群众支援前线时用过的扁担、纺车……每一件实物都承载着动人的故事,静静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里的坚守与抗争。

无名烈士碑静静矗立在苍松翠柏间,碑身虽未镌刻具体姓名,却因承载着无数英烈的忠魂而更显厚重。在无名烈士碑前分队成员将花束摆放在碑前——寄托着对英烈的追思,也映照着后辈对历史的铭记。随后,向无名烈士碑深深鞠躬,静默的片刻里,心中涌动着对“无名英雄”的无限崇敬:这些人曾在平泉的土地上浴血奋战,用生命守护山河,却未留下只言片语的个人印记,唯以“无名”诠释着“为国为民”的赤诚。

图为分队成员柳超罡在无名烈士碑前献花鞠躬

追溯城工史,传承奋斗魂

第五站,实践团分队成员走进华北局城工部泊头旧址,探寻奋斗路。推开旧址古朴的院门,青砖瓦舍间透着岁月的厚重。院内的展陈以“隐蔽战线的烽火”为主题,通过图文史料、实物陈列与场景复原,清晰还原了华北局城工部在沧州地区开展工作的历史脉络。

玻璃展柜里,泛黄的秘密文件手稿、磨损的密码本、当年地下工作者使用过的联络信物静静陈列,一枚看似普通的铜制纽扣暗藏玄机,一张夹在旧书里的纸条写着隐晦的联络暗号,这些带着时光痕迹的物件,无声诉说着当年城工干部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展秘密工作的艰险与智慧。在复原的“秘密会议室”场景前,昏暗的油灯、隐蔽的夹墙让人仿佛穿越到当年——城工干部们曾在此围坐灯下,压低声音商议工作,哪怕窗外稍有动静都需立刻转移,每一次会议都可能是与危险的“近距离交锋”。驻足于此,团队成员不禁为先辈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而动容。仔细观察墙上的浮雕,似乎也能感受到他们当时坚毅的决心。

图为分队成员周志悦抚摸纪念浮雕


此次“星之火·邯院行”实践团的暑期红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教育资源,师生共同参与暑假社会实践,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动实践。无论是集中走访永年区的革命老战士,聆听烽火岁月里的赤诚故事,还是分散于多地红色教育基地感悟历史,师生们都在与红色记忆的对话中受教育、长才干。老战士们舍生忘死的担当、矢志报国的情怀,已化作鲜活的精神教材,激励着青年学生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以青春之力传承革命薪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持续闪耀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欣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