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7日讯(通讯员 江羽凡)2025年7月25日,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探湘南女书古韵,续永郡非遗新章"实践队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实践队员深入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且深入人心的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走进江永民俗博物馆和女书文化村,调研非遗保护传承,对话江永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亲身感受了女书文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续写文字、刺绣、歌谣、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传承故事。
整装待发探女书:江永调研行前准备
为深入探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永女书这一"女性文字活化石"的独特魅力,实践队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密集筹备工作。队员们首先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研读,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队员们从文字学、社会学、女性主义等多重视角解读女书文化。在资料收集方面,队员们通过多渠道联系到江永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女书传承人胡美月女士等关键人物。为确保调研质量,队员们召开研讨会,反复打磨调研方案,实践队整装待发,即将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用青春的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
驻足凝望品女书:江永民俗博物馆文化寻迹
2025年7月25日,实践队赴江永民俗博物馆开展文化调研活动。该馆建筑风格兼具湘南古韵与岭南特色。在工作人员讲解下,队员系统观摩了木构建筑的榫卯技艺、雕花门窗的吉祥纹样,以及农耕器具、婚俗用品等展品。重点研习了女书文化展区,通过文献、实物及多媒体展陈,深入了解了女书文字的书写特征、传承脉络及艺术价值。队员详细记录展品信息,并就女书文化保护与活化议题展开讨论。此次观摩为后续女书文化实践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进一步增强了队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责任意识。
图为江永民俗博物馆建筑内部图
在江永民俗博物馆女书专题展区,实践队员重点观察了两件折扇文物。第一件为白色绢质扇面,中央缀以彩绘莲花纹样,周围以黑色墨书女书文字,字迹清秀工整,扇骨为浅色竹制,刻有对应女书内容的汉字注释。第二件为深色纸面扇,扇面上书黑色女书文字,内容为传统歌谣。两件文物均陈列于独立展柜,旁附详细铭牌说明文字内容、书写年代及文化背景。
图为写有女书字符的白色绢质扇面
图为写有女书字符的深色纸面扇
队员围绕展品展开细致研读,重点记录了女书文字的书写格式、排版特点及与扇面装饰艺术的融合方式,并就女书在日常器物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
竹简以纤细流畅的女书字符书写,辅以花卉与心形纹饰,兼具艺术美感与文化深意。作为湖南江永地区女性专用的古老文字,女书内容聚焦女性情感、生活与社会互动,是中华文明中罕见的性别文化载体。此次系统整理与记录,为女书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支撑,助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活化保护,让千年女性智慧得以跨越时空再度绽放。
图为写有女书字符的竹简
实践队员在江永民俗博物馆聚焦女书与绘画的共生艺术。馆藏《孔雀图》中,孔雀尾羽以金粉勾勒,绚丽非凡,而女书字符如丝如缕隐于祥云纹饰,形成“文图对话”;《墨梅香魂》卷则以女书题跋“幽芳自守”点缀梅枝,文字与画境相映成趣。更独特的是,部分画作将花形、心形女书符号作为边缘装饰,彰显女性审美巧思。实践队员系统整理出多件“文画互释”作品,发现女书不仅以题跋存在,更深度融入绘画构图,为解码女性文化提供了双重载体。这一研究深化了女书艺术表达维度,让千年女性智慧在笔墨间永续流转。
图为女书作品,中间为《孔雀图》
图为女书作品《墨梅香魂》
实践队员在江永女书博物馆记录到一件独特的竹编托盘,生动展现了女书与日常器物的深度融合。托盘以竹篾编织而成,边缘呈自然竹色,盘心以不规则菱形框架分隔:中心为彩绘花鸟图,藤蔓缠绕间缀满黄果,叶片以绿、黄晕染,旁侧满布纤细的女书字符,记录着当地女性的生活歌谣。此类器物既为日常生活实用品,亦是女书文化传播的载体,让古老文字在茶饮承托、针线收纳间流淌,实现非遗在生活场景中的活态传承。
图为用女书字符记录着生活歌谣的竹编托盘
满载而归悟女书:江永调研心得荟萃
轻轻抚过博物馆展柜,那些娟秀飘逸的女书文字仿佛在向我们低语。每一笔勾勒都是江永女性智慧的结晶,每一页纸笺都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情感密码。在折扇的绢面上,实践队员看到姐妹间互诉衷肠的温情;在泛黄的婚书里,读出了旧时代女性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那竹简上密密麻麻的"结交书",更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女性间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
女书不仅是文字,更是一部用针线绣出的女性史诗。这些看似柔美的字符背后,是江永女性在封建礼教束缚下依然保持的精神独立。最令队员震撼的是,这种文字不仅用于日常交流,更成为了女性情感宣泄的重要出口。当实践队员在传承人指导下尝试书写女书时,才真正体会到这种文字特有的韵律美——起笔如柳叶轻拂,收笔似燕尾划过,每个笔画都在诉说着生命的韧性。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博物馆的场景
图为实践队员在博物馆门口的合照
薪火相传守瑰宝:青年担当非遗守护者
走进江永,女书不再只是纸笺上的字符,而是一段活着的生命史。那些绣在帕巾上、写在折扇里的文字,诉说着江永女性千百年来未被听见的声音。作为实践队员,触摸的不仅是非遗文物,更是一种坚韧的文化血脉。当看到传承人年复一年地教授女书,当听到当地老人讲述女书背后的故事,队员们深刻意识到:非遗保护不是遥远的使命,而是当代青年的责任。女书曾因封建压制而隐匿,却因女性的坚守得以延续;如今,它不应因时代变迁而消逝。青年大学生应愿做文化传承的"火种",用数字化记录保存濒危资料,以新媒体传播扩大影响力,让更多人听见这份独特的"女性文字"之声。离开展馆时,队员们带回的不只是调研笔记,更是一份承诺——让千年女书在新时代继续书写她的故事。保护非遗,不是留住时光,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传承文化,不是重复过去,而是让历史照亮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江羽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