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语韵润乡野 青春聚力助振兴
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响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号召,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河北师范大学)组建“山海语韵”青龙多民族语言文化调查团,于2025年8月2日至8月10日深入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开展为期九天的语言文化调查实践。
作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重点支持团队,“山海语韵”青龙多民族语言文化调查团由12 名来自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和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组成,在河北师范大学语言学教授桑宇红老师与文学院团委书记肖艳艳老师带领下,对青龙满族自治县下辖的13个镇、11个乡、1个街道办,进行了全面调查走访。
青龙满族自治县位于冀辽交界,是多民族聚居区,方言资源丰富。团队以方言采集为核心,记录满、蒙、汉三族语言使用状况,建立数字化档案,并同步开展文化挖掘、推普宣传等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持。
8月2日,“山海语韵”团队在青龙集结,通过破冰活动凝聚力量。基于前期调研,团队制定了八天实践计划,培训成员掌握语音采录要领,筑牢实践安全“防护网”。
(实践活动安排)
(启动仪式与方言采集)
一、乡音采集:用声纹镌刻地域记忆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山海语韵”调查团将方言采集作为核心任务,依托专业录音设备与语音软件系统,前往青龙特色方言点进行方言采集,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近40位当地典型发音人的录音工作,系统梳理青龙方言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特征。
在语音方面,青龙县方言较多将普通话中的[ə]都读作[ɤ],存在部分f、h不分现象,如将“福”[fu³⁵]读作[xu²⁴],存在平舌z、c、s与翘舌zh、ch、sh不分现象,如“嗓子”[saŋ²¹⁴ ʦɿ⁰] 读作[ʂaŋ²¹³ tʂʅ⁰]。同时,儿化表现出平舌特征,方言声调普遍比普通话声调低,如阴平55读为44调,阳平35读为24调。
在词汇方面,青龙满族自治县的方言存在“十里不同音”现象,如“喜鹊”在青龙镇称“长尾巴连子”,祖山镇读为“茄夹”“茄雀儿”;动词“扔”在县西读“蛮”,县东读“扔”。团队发现,虽然隔河头镇与抚宁县毗邻,但也存在差异。如“盐精”一词,在当地指腌制榨菜,而抚宁地区则指盐或咸味,这些细微差别成为语言地理研究的鲜活样本。
在语法方面,青龙方言存在指向性不明确现象。如“我借给你1000元钱”,青龙木头凳地区会说成“我借你1000元钱”,指向性不明。
(方言采集)
队员们还关注地名中的语言密码,木头凳镇常省略“头”字称“木凳”,烧锅杖子村被简称为“烧帐子”,这些省音现象疑似与满语音节节奏相关。
每日采集后,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召开总结会,分析录音样本并标注发音规律。导师全程参与,从发音解析到方言地图绘制,悉心指导研究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语言研究方法的理解。
(召开会议)
二、文化寻根:解码满韵民俗的基因密码
调查团以语言为钥匙,深入挖掘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多元文化底蕴,重点调查了青龙的满语语言景观,发现政府部门标识多有满汉双语呈现,“满韵街” 等地名承载着民族记忆,为研究满语在当代的传承提供了实证。
(语言景观)
团队成员参观青龙满族非遗馆,深入了解了丰富的满族风俗文化。通过实物展品、图文资料和场景复原,系统了解了满族源流、服饰、节庆等文化。成员们表示,这次参观不仅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更增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参观调研)
此外,团队成员还在娄杖子镇记录了满语部分残留词汇,如 “阿玛”(父亲), “别拉光”(月亮),但多数村民已不识满语,甚至店铺主人也不懂满语牌匾的读音,这不禁让团队成员感到深深的遗憾与惋惜,也凸显了满语作为活态语言在当地面临的严峻传承危机。
大杖子满族秧歌队表演的满族秧歌承载着满族集体记忆。在《梦回叶赫》的表演中,身着满族传统服饰的表演者们分别扮演侍卫、格格、皇后、皇上,以宫廷舞步演绎满族故事。每逢节庆,村民以秧歌抒发情感,延续着民俗的生命力。
(满族秧歌表演)
三、舌尖上的文化:饮食里的乡土智慧
饮食是文化的鲜活载体,“山海语韵”调查团走遍乡镇集市与农家院落,记录青龙独特的饮食文化及其背后的语言表达。祖山镇的老豆腐堪称“舌尖非遗”,以当地山泉水与优质大豆为原料,经十余道复杂的古法工序制成,食用时搭配香葱、辣椒油等小料,再配二米饭或黍米饭,成为当地人记忆中的“家乡味”。
(老豆腐)
青龙的板栗是青龙最富盛名的特产,其生产、加工和使用方法独具青龙当地特色,青龙所产的板栗果肉饱满、甜糯细腻,青龙人常将板栗晒干、磨粉,用来蒸窝头,也将其塑封保存或做成板栗饼,打造板栗的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
四、教育观察: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调查团走访各乡镇学校调研教育现状,调查得知,祖山镇仅有1所初中和2所小学,高中生多前往青龙镇或海港区就读。受人口外流和生育率下降影响,当地生源持续减少,部分母婴店和幼儿园已关闭。
队员们在与师生交流中发现,学校普遍使用普通话教学,但家庭交流仍以方言为主。“孩子在学校说普通话,回家跟老人说土话”,这种“双语环境”既体现语言的自然过渡,也让团队意识到,推普与方言保护需协同推进,为孩子构建“记得住乡音,走得出大山”的语言能力。
(学校和母婴店)
五、产业赋能:语言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而产业发展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在龙王庙镇,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的“在旗”品牌成为产业兴农的典范,畅销国内各大城市,远销海外市场,致力于将满族传统美食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民族饮食文化重焕生机。
“在旗”的主打产品是满族特色美食黏豆包,从挑选优质的大黄米、糯米,到手工和面、包馅,整个过程坚决不添加任何添加剂,还原最纯正、最地道的满族风味。此外,“在旗”打造“栗丁”等商标,专注青龙特色美食,打通青龙本土农产品销路,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帮助众多家庭实现脱贫增收。
在 “在旗” 品牌的示范引领下,龙王庙镇及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满族传统美食加工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吸引了更多相关企业入驻,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参观在旗)
六、推普润乡野:架起沟通与发展的桥梁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团队成员在前期实践过程中,向当地居民发放普通话调查问卷,掌握当地语言使用情况和对推广普通话的态度,对问卷数据进行系统分析。
(发放问卷)
基于前期方言采集与语言情况调研,“山海语韵”调查团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民族文化为核心,面向 5-15 岁青少年群体,在青龙满族自治县图书馆成功举办了“普韵解乡音・启言传新声”推普主题活动。
活动中,团队成员结合青龙地区方言特色,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并通过口部操、眼神手位操等趣味练习,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正字发音的技巧,而易错字书写与方言词汇探寻环节,更是让大家在对比中体会到方言的独特价值与推普的深远意义。
(开展图书馆儿童活动)
“满纹同心卡・普系民族情” 活动成为全场焦点。在了解青龙满族文化后,孩子们创作了“推普与民族团结卡片”,正面绘制满族喜鹊纹等民族纹样,反面配上“同心”等普通话标语。这些卡片既传递了民族团结情感,也展现了孩子们学好普通话的决心
活动不仅提升了青少年的普通话应用能力,更通过方言保护与文化展示,让“规范使用普通话,传承文明润中华”的理念深入人心。一位家长感慨:“孩子既纠正了发音,又了解了家乡文化,意义非凡。”
(同心卡绘制)
在青龙实践中,“山海语韵”调查团累计完成10万余字方言记录、千余段录音样本及近百种民俗文化梳理,深入体会到语言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价值。团队在专业指导下系统推进工作,从满语词汇挖掘到推普活动创新,探索出学术研究与乡村需求结合的新路径,让乡音乡愁、民俗记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
(团队合影)
未来,团队将继续整理调研成果,形成当地语言情况调查报告和方言保护建议,为当地提供决策参考。河北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基地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探索“方言保护 + 推普 + 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让语韵文脉在山海之间延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活力。
撰稿人:李禹梦 毛思博 李弈萱 石芸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芸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