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挖荆楚文化根脉,赋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彰显外语学子的使命担当,2025年8月20日,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实践队赴湖北省博物馆开展 “研兴文化”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本次活动高度聚焦荆楚文化传播,精准发力于语言翻译与“数字 + 文化”的融合,旨在通过沉浸式研学与创新性实践,探索语言专业在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化“走出去”中的独特作用。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湖北省博物馆门口合影留念
一、深度研学,追寻荆楚文化精神本源
活动伊始,实践队队员在博物馆资深讲解员的引导下,深度聚焦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核心国宝级文物,开启了沉浸式学习之旅。讲解员细致地讲述着文物背后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以及其所承载的荆楚文明密码,队员们认真聆听、不时驻足沉思,深刻感悟着荆楚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精湛技艺,这也为后续的翻译与创作工作夯实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图为博物馆讲解员讲解图片
二、双语导览,探索“数字+文化”融合新路径
深度参观学习后,实践队在曾侯乙编钟展区,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双语微导览”实战演练。由口语表达能力强、准备充分的队员担任“文化使者”,融合精准的文物信息翻译与生动的文学叙事,面向现场观众进行了3-5分钟的中英双语微型导览示范。在导览过程中,实践队员不仅清晰准确地介绍了曾侯乙编钟的历史背景、声学原理等信息,还通过文学化的表达传递出编钟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活动中,“数字 + 文化”的融合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实践队专门安排了数字化资料学习环节,了解湖北省博物馆现有的数字化资源,在参观过程中,也格外留意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方式,如 3D 建模展示文物细节、虚拟场景还原历史情境等。这些数字化手段让文物“活”了起来,也为队员们后续开展文化传播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他们纷纷思考如何将语言翻译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让荆楚文化的传播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照片
三、交流研讨,凝聚传承发展新共识
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员进行了集中交流研讨。大家分享了本次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围绕如何进一步优化文物多语种解说、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文化传播形式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实践队成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带头深入钻研,不仅积极协调组内分工,还主动承担起“双语微导览”等重要任务。面对翻译难题时,实践队员主动查阅资料、集体攻关,展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担当和过硬的专业素养。
图为实践队成员交流研讨照片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后续,实践队将集中力量深化成果产出:撰写详实的实践报告,系统总结活动成效与思考;优化形成覆盖核心文物的“文物新语” 多语种解说词库;收录原创文物微故事等。本次实践活动彰显了外语学子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智慧,团队成员更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在文化传播中的使命,为今后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积累了宝贵经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欣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