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4日讯 (通讯员 王俐虹),响应广东省政府“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邑启新章实践队前往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同步推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以青年之姿深入基层,在实地调研中践行时代担当,在文化探寻里汲取奋进力量。此次行程中,队员们走进南越王庙与越王井,实地感受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聆听跨越千年的历史回响。
图为南越王庙 杨咏淇摄
南越王庙坐落于佗城镇中山街,是现存唯一奉祀南越王赵佗的清代庙宇建筑。实践队员一进门,四尊古朴石像肃立相迎。历经数百年风雨,造像已有斑驳痕迹,却依然庄重沉静,仿佛守护着一段段未被时间湮没的故事。
图为龙川十二贤雕塑 杨咏淇摄
穿过前厅,天井两侧廊房内陈列着“龙川十二贤”的塑像。他们中既有如苏辙、陈次升等曾经在龙川为官、造福一方的外乡贤达,也有韦昌明、巫三祝等本土出身、功成名就后回馈桑梓的才俊。这些人物事迹深刻诠释了“担当”的意义,无论出身何处、来自何方,唯有心系百姓、扎根土地,实干为民才是真正的为政之道、为人之本,也让队员们对“担当”的理解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知。
图为南越王赵佗雕像 杨咏淇摄
庙宇最深处矗立着南越王赵佗塑像。其袍服纹样精美、褶皱生动,彰显一代岭南开拓者的威仪。作为龙川首任县令,赵佗将中原文化带入南越,为岭南地区的文明进程写下关键一笔。
图为越王井 杨咏淇摄
实践队随后探访了被誉为“岭南第一井”的越王井。这口青石板围砌的古井看似朴素,却已润泽佗城百姓两千余年。井旁碑文记载其名称演变与历代修缮历程,“久旱不枯,久雨不溢”的特性更被传为佳话。它不仅是一口井,更是佗城从边陲之地发展为粤东重镇的历史见证。
图为实践队队员合照 黄锶哲摄
邑启新章实践队此次南越王庙与越王井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化调研,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思政课。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加深了对岭南文化和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理解,实践队进一步坚定挖掘古迹文旅价值、讲好地方文旅故事的决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俐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