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李可雯)近日,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慧眼识诈·邻里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联合常州卫星E站社区警校、新北区绿都万和城社区等单位,在常州乱针绣博物馆及周边社区开展“非遗织梦·科技护航”主题宣传活动。通过“传统技艺体验+现代科技赋能”的创新模式,为反诈宣传注入文化活力与科技动能,构建起"文化传承+安全教育"的立体化宣传矩阵。
▲图为“非遗体验+反诈教育”双主题活动合影
▲图为“垃圾分类+反诈宣传”双主题活动合影
活动首日,团队成员在乱针绣博物馆设置反诈主题绣坊,创新打造“非遗体验+反诈教育”融合模式。参与者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乱针绣技艺。飞龙中学学生手持自己绣制的“反诈”图案作品感慨:“原来防范诈骗就像刺绣,需要一针一线细心勾勒,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社区民警结合绣品解析诈骗套路,家长看着孩子制作的乱针绣作品表示:“这种形式既实用又有趣,孩子回家还要当小老师教学。”
▲图为实践团成员尝试常州非遗“乱针绣”
次日,绿都万和城社区变身“反诈集市”。实践团创新推出“垃圾分类+反诈宣传”双主题活动,居民通过参与垃圾分类问答可兑换印有反诈标语的文具。在DIY时间,孩子们将反诈元素融入环保袋创作,活动通过“实践+互动”模式,让反诈知识在趣味中入脑入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发放定制反诈宣传扇
为破解传统宣传单向输出的痛点,实践团自主研发"安心驿站"心理纾解小程序,整合诈骗案例解析、心理疏导资源及一键报警功能三大模块。该程序已完成第一阶段测试,其紧急联动功能可快速定位并转接属地警方,计划于9月正式上线。同时,团队拍摄的《反诈三十六计》系列短视频通过情景再现方式揭秘"AI换脸""虚假投资"等新型诈骗手段,形成"线上+线下"的立体传播网络。
▲图为实践团成员制作《反诈三十六计》系列部分短视频内容
活动依托"警校社"协同机制实现资源高效整合:前期通过线上线下会议明确分工,设计"非遗+反诈"课程包及调查问卷;活动期间民警负责法律解读,非遗传承人指导技艺,学生志愿者引导互动;后期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大部分参与者能准确复述至少两种诈骗特征。这种跨界合作打破了‘政府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让反诈成为全民参与的‘手工活’。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问卷调查
▲图为社区警校民警分发定制反诈扇
据实践团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拓展三大方向:开发反诈主题桌游、剧本杀等沉浸式产品;联合各大高校成立反诈志愿者联盟;基于问卷与小程序使用数据绘制区域诈骗风险热力图。指导老师表示:"希望让反诈知识像非遗技艺一样代代传承,用科技手段筑牢心理防线。"此次活动为构建"全民反诈、全社会反诈"格局注入青春动能,彰显了高校服务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价值。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可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