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剧的古韵新声,调研中的文化寻根

发布时间:2025-08-25 23:0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范雨蕾 何江瑜 韦汶静   阅读 1.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5日讯(通讯员 范雨蕾 何江瑜 韦汶静)2025年7月4日至6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邕韵新唱调研团队来到南宁,一场关于邕剧的“寻根”之旅,在邕城的角落展开。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非遗文化的温度,以镜头捕捉传统艺术的脉动,试图在时光的褶皱里唤醒沉睡的古韵。

团队成员正在讨论调研方向

调研首日,团队前往南宁戏曲博物馆观看有关邕剧的展览。在南宁博物馆的幽静展厅里,注视着展示柜里的戏服,仿佛穿越了三个世纪,在眼前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河画卷。一件绣着壮锦纹样的蟒袍静静悬于展柜,金线勾勒的龙鳞下,隐约可见1950年代《打神告庙》演出海报的泛黄笔迹。讲解员讲述邕剧的历史,原来邕剧是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故事——它曾是粤剧与桂剧的“混血儿”,又在南宁的山水间长出独特的根系。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听讲解员讲解相关内容

邕剧的脸谱是壮族图腾的镜像。红若火焰的忠勇者,黑如玄铁的刚直者,绿似山林的守护者……每一抹色彩都是民族记忆的密码,凝结着壮乡先民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想象。

图为南宁戏曲博物馆馆外照片

7月5日的三街两巷,青石板路上人声鼎沸,更显现出邕剧的落寞。台上仍然刀光剑影地表演着,但台下得人潮却逐渐减少。调研队员随机采访的十余位市民中,仅有一位白发老人能说出《追夫》的剧情,其余多以“不怎么了解”作答。

大多数的受访者直言从未主动接触邕剧,90后群体对于邕剧的认知程度较低。这是摆在邕剧重现新生的现实情况,这些沉睡的‘活化石’,正被时代抛在身后。

真刀真枪的铿锵回响是传承的守望7月6日的新会书院,锣鼓声划破午后的宁静。与粤剧特色具有婉转的唱腔不同,邕剧的特色是有力的武戏。只有真刀真枪才能演出力拔山河的气魄!《打神告庙》的舞台上,五色军器寒光乍现,真刀真枪的武戏对练惊起观众阵阵惊叹。然而,满座观众中,青年面孔寥寥无几。
团队指出邕剧不应该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需要呼吸的生命。邕剧传承需要将数字技术注入传统——可以通过VR还原《打神告庙》的恢弘场景,用短视频解码脸谱背后的图腾密码;将邕剧送进校园,让青少年在《追夫》的锣鼓声中触摸民族文化的基因。

穿行于青砖黛瓦的新会书院、飞檐翘角的广西民族剧院、静默陈列的南宁博物馆及烟火氤氲的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邕剧的传承之路如同邕江的流水,既需激荡的浪花唤醒沉睡的古韵,也需静水深流的坚守滋养未来的根系。

图为团队成员于新会书院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