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走进社区扎根基层,一场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魂的推普实践,如火如荼地开展着。7月23日至7月30日,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中央民族大学共“语”未来服务队在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那吉镇开展了以“多民族语言文化赋能推普实践”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本次实践活动将普通话推广与非遗传承、红色教育、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语言的交流,凝聚民族团结,助力乡村发展。
“语”启芳华:普通话铺就成长快车道
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娃娃抓起”是我国教书育人的精神底色。7月23日,服务队走进阿荣旗第一中学,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生活中的普通话”。在交流中发现“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混淆”等具有蒙东方言特色的发音问题,如同小石子般挡在同学们的语言成长道路上。
队员们早已备好“锦囊妙计”:通过系统地讲解精心设计的宣传册,将复杂的发音规则拆解成易懂的图文;传授日常训练方法,帮同学们找到提升捷径;面对面的纠正发音问题,帮助同学们纠正偏差。课堂上,“四是四,十是十”的绕口令此起彼伏,“干净”“知道”“还有”的发音练习声不绝于耳。同学们从起初的羞涩躲闪,到后来的主动举手,眼神里燃起了说一口标准普通话的渴望。
通过系统化的普通话规范教学与个性化发音矫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同学们掌握了标准发音技巧,提升同学们的普通话应用能力。此次活动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普通话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走向更广阔世界的通行证。那颗“说好普通话”的种子,已然在青春心田扎根,终将长成支撑个人成长的“参天大树”。
“语”进北疆:稚嫩童声传递家国情
说普通话,逛文化馆,做文明人。群众是文化的根脉,社会的纽带,"从大众普及"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在儿童推普层面,为了将推普工作融入孩子美育教育中,7月25日,服务队全程参与阿荣旗文化馆与旗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诗歌里的红色乐章朗诵会”少儿演讲比赛,参赛选手以当地小学生为主。
舞台上,小选手们是最耀眼的星。活动中,小选手们用普通话讲述着抗战故事,诉说着北疆文化的深厚内涵。他们的声音或许稚嫩,却饱含对家乡、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像一束束微光,照亮了现场每个人的心房。
在后台,服务队队员化身“贴心导师”,轻声与孩子们交流心得,手把手传授演讲技巧。“英雄的‘英’,声调要扬起来,才能表达出崇敬之情”“讲述故事时,语速再稍慢一些,情感才能更饱满”——温柔的指导,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普通话表达的魅力。
针对比赛中发现的部分选手存在发音不标准、情感不达意等问题,服务队队员们马不停蹄地走访阿荣旗兴龙艺校,与艺校负责人深入了解日常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双方共同研究和探讨了通过绕口令矫正发音、用情景剧深化历史共情等针对性改进方法。
此次实践将推普工作与地域特色文化、抗战胜利纪念主题紧密结合。这次活动不仅让队员们亲历了边疆儿童用语言传递文化的努力过程,也收集到基层语言教育的一手需求,为后续精准助力乡村振兴找到了“指南针”。
在社会群众推普层面,服务队决定选择王杰广场这个阿荣旗那吉镇的地标性公共空间开展活动。这里是周边居民日常休憩、季节性返乡青壮年务工人员短暂驻足、自媒体从业者开展直播活动的重要聚集场所。前期调研显示,该群体普遍存在“日常交流依赖方言、直播带货使用土话”的语言使用习惯,既影响跨区域沟通效率,也制约了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特点,服务队制定策略并于7月27日进行实践。通过发放推普宣传册,生动传递普通话对就业的实际价值;通过发放推普定制帽子、环保袋等主题周边,以实用物品强化参与者的获得感与认同感。贴心的讲解、实用的物品,像一阵清风,吹散了大家对学普通话的顾虑,激发起主动学习的意愿,让普语之风吹遍阿荣旗的大街小巷。
“语”韵琴心:普通话与马头琴共谱团结曲
拉马头琴,传民族韵,做传承者。牧民是草原的歌者,文化的根脉,"从文化抓起"是推广普通话与马头琴艺术并重的坚定初心。阿荣旗地处草原和林区的交界处,马头琴是最动人的“文化符号”。服务队选择了马头琴作为宣传工具,成功地吸引了群众驻足。一曲《鸿雁》缓缓奏响,悠扬的琴声将雁北归还的情景勾画在眼前,引起在外打工人员的心灵共鸣。《万马奔腾》激昂的旋律瞬间点燃全场,蒙古马精神在音符中激荡,阿荣旗人民不怕苦、敢吃苦的品格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民族音乐的共鸣点燃热闹氛围时,服务队成员趁机递上推普手册、送上推普主题纪念品,与居民朋友们唠起家常,”您看,马头琴能让各族朋友听懂草原的美,普通话也能让咱们的故事传遍全国”“以后和外地游客聊天,用普通话介绍咱们家乡,多自豪啊”——亲切的话语,将“说普通话”的倡导巧妙融入居民的休闲时光。
这项“音乐+推普”的创意活动,像一座桥梁,一边连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一边连着通用的国家语言。琴声与普语相映成趣,既让民族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又让普通话推广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在各族群众心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语”沐乡情:普通话共绘同心圆
说普通话,叙民族情,做连心人。牧民是家园的守护者,团结的纽带,"从家庭融入"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温暖路径。为扎实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29日,服务队深入牧民家庭开展实践活动。队员们秉承“交往、交流、交融”的理念,亲切融入牧民生活场景。
温馨的炕头上,与牧民促膝长谈,聊生活谈发展,从草原的变化说到语言的重要性。通过面对面、心贴心的家常对话,寓普于情,传递着知识,也传递着民族一家亲的暖意。伴着美丽的草原风光与质朴的平房背景,队员们与牧民们在开阔的院落里围坐恳谈,探讨着普通话对孩子上学、家庭增收的帮助。
“孩子在学校说普通话,回家也教我们,一家人的普通话都大有长进”“以前和外地来的收购商沟通,总怕方言让人听不懂,现在学了普通话,心里踏实多了”——牧民们的心里话,道出了对普通话的认可。
本次活动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真诚的互动,将推普与尊重乡土、服务群众紧密结合,有效地增进了队员们与各族同胞的情感联结,激发了牧民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内生动力,生动诠释了各族人民在共同语言纽带下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的精神内涵。
“语”暖夕阳:普通话架起代际沟通桥
说普通话,连两代情,做暖心人。老年是岁月的守望者,家族的桥梁,"从亲情唤起"是推广普通话与激活代际情感共鸣的有效路径。在老年人推普层面,7月30日,服务队带着对老人们的深切关怀,走进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爱心老年公寓,将助老敬老精神融入推普工作中,为老人们带来温暖的同时,也纠正了老人们日常的语言习惯。
针对老年人“怕说错”的心理顾虑,队员们以图文并茂的宣传册为载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发音要点;通过模拟买菜问价、接听电话等生活场景,让老人们在真实对话中大胆开口。
“姑娘,‘白菜多少钱一斤’,我这么说对不对?”“小伙子,帮我看看,给孙子打电话,说‘注意身体’,发音准不准?”老人们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学习,从起初的磕磕绊绊,到后来的连贯表达,脸上渐渐露出欣慰的笑容。老人们一点点尝试,逐渐用普通话与孙辈视频通话。
这场推普实践,不仅提升了老人们的语言能力,更成为连接两代人的温情纽带,让隔代的沟通多了一份清晰,添了一缕暖意。
“语”连烽火,标准音传递英雄史诗
在内蒙古阿荣旗王杰纪念馆,服务队以创新形式激活红色基因。展馆内,队员们手指墙面歌谱,字正腔圆地教唱经典歌曲《王杰的枪我们扛》,群众们在“文物保护普法宣传”红幅下齐声跟唱。标准普通话唱词“王杰的枪我们扛”响彻展厅,革命歌声与展柜中英雄遗物、墙上的精神谱系图示交相辉映,习近平同志“让王杰精神绽放新时代光芒”的金色语录在歌声中愈显光辉。
这场特殊的音乐思政课,将普通话训练融入红色歌咏:歌词教唱锤炼语音标准度,旋律律动深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体悟。当队员们带领老少群众们站在战斗场景展板前以标准咬字唱响英雄赞歌,普通话化作传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鲜活载体。
从历史文物到现代乐章,从革命宣言到振兴实践,字正腔圆的红色旋律正成为滋养北疆沃土的精神泉源,让王杰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路上浩荡长存。
语“出”东光: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服务队结合当地特色民族文化,与阿荣旗文化与旅游局、阿荣旗融媒体共同制作“寻踪东光”文旅推普宣传视频。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阿荣旗东光村的田野实践,服务队见证了普通话与朝鲜族文化共绘的乡村振兴图景。镜头聚焦稻浪掩映的村庄:村民腌制辣白菜的专注身影、象帽舞彩带翻飞的非遗活力、民俗馆陈列的厚重历史、长秋千划破天际的勇敢身姿,无不诉说着朝鲜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巧妙将推普融入其间,引导村民用普通话解说美食工艺,孩童用普通话讲述舞蹈寓意,让文化传承跨越语言桥梁。
这片土地滋养的文化根脉,正成为促进民族团结、激活乡村发展的强劲引擎。当地居民热情教汉族游客制作辣白菜,游客欢乐体验长秋千,街角居民制作打糕的场景,生动诠释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真谛。东光村的振兴之路证明:守护民族特色,以开放促交流,正是乡村振兴的生机之源。我们以镜头为笔,共同书写着边疆乡村文化共兴、民族交融的动人篇章。
结语:以青春之力,让普语之花绽满北疆
七天的推普实践活动中,服务队成员的足迹遍及阿荣旗的校园、文化馆、社区、牧民家、老年公寓、纪念馆。每一次纠正发音,都是为草原儿女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每一堂推普课,都是为乡村振兴播下一粒希望的种子。服务队成员用普通话架起沟通的桥梁,在蓝天白云下深刻地领悟到:青春的意义,不在豪言壮语,而在脚踏实地服务国家和人民。
乡村振兴的路上,青年从来不是旁观者,而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美丽的大草原见证了每位队员的成长,也将见证更多青年接过推普接力棒,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光彩。
未来,服务队将继续深耕,坚信只要一代代青年持续接力,普通话定如星火燎原,吹遍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颗心灵。让语言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扬帆远航,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北疆大地常开不败!(中央民族大学共“语”未来服务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