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子蒙阴行:红色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25 22:4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佳琳   阅读 1.8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5日讯(通讯员 李佳琳、高雨妍)2025年8月2日至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组织临沂市蒙阴县红色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开展红色文旅与乡村振兴融合主题调研。实践团成员追寻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先后走访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六姐妹红色教育基地,并深入蒙阴县部分乡村和社区,实地调研红色文化资源与当代社会发展的结合方式,探寻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价值。

重走英雄地:孟良崮上听号角

逶迤八百里沂蒙,巍巍七十二崮。

实践团首站抵达位于蒙阴县南部垛庄镇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这里,承载着解放战争时期的壮烈记忆——1947年5月,以热血与牺牲书写胜利篇章。

在讲解员引导下,实践团成员凝视珍贵文物与历史影像:布满弹孔的作战地图、战士们用过的破旧钢枪、孟良崮战役形势沙盘…… 每件展品都在诉说战火纷飞的往昔。当驻足于英烈名录墙前,“张灵甫覆灭处”的历史印记,让大家直观感受到战役的残酷与解放军战士“敢打必胜、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各个版本的《红日》书籍陈列有序,不同年代的装帧设计,见证着这部以孟良崮战役为蓝本的作品,如何跨越时光,持续传递战役的壮烈与信仰的力量。旧报纸上《夺取芦山顶》的报道,字迹虽已斑驳,却清晰还原着战役关键节点的烽火硝烟,带领人们回溯子弟兵冲锋陷阵、夺取胜利的热血瞬间。

图为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部分文物照片(各版本《红日》、革命报纸)。李佳琳 供图泛黄的手稿、电文,更是将历史拉回至1947年的战场指挥室。中央军委往来电文里,密密麻麻的批注、指令,展现着战役决策的紧张与智慧;《沂蒙颂》的词曲展板,“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的旋律仿佛穿透时空,诉说着沂蒙百姓倾尽全力支援前线,与子弟兵鱼水交融、共赴国难的深情厚谊。这些珍贵文物与文献,是历史最直接的“证人”,默默诉说着孟良崮战役的伟大与悲壮。

图为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中中央军委电报影像。高雨妍 供图

走出展厅,粟裕将军墓区庄严肃穆,松柏苍翠环绕,一旁的英烈墙,密密麻麻的名字是战役牺牲英雄的永恒注脚,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舍生取义的动人故事。周边大片的烈士陵园,一块块无名氏墓碑下,无数无名英雄在此安眠。实践团成员驻足凝视,用默哀与瞻仰,传递对英烈的无尽追思。

烈士陵园后方,是沂蒙精神雕塑园。独特造型的雕塑群生动再现支前场景——独轮车、担架、奋勇向前的战士与乡亲,凝固的姿态里,满是“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爱情怀,将沂蒙精神具象化,深深烙印在人们心底。

图为沂蒙精神雕塑园《女子火线桥》雕塑作品。高雨妍 供图

“英雄孟良崮”的石刻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巨型石刻,以雄浑的气势矗立,这是对孟良崮战役胜利密码的深刻诠释。

图为“兵民是胜利之本”巨型石刻。李佳琳 供图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从珍贵文物的历史回溯,到战士陵园的永恒追思,再到雕塑石刻的精神共鸣,构建起完整的红色教育矩阵。它让“沂蒙精神”“孟良崮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可触可感的历史场景、精神符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新时代续写属于我们的“胜利篇章”,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致敬“她力量”:烟庄村里鱼水情

第二站,实践团走进沂蒙六姐妹红色教育基地,探寻支前模范群体的动人故事。

纪念馆里,“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等的事迹在实践团成员面前一一铺陈:战争年代,她们发动乡亲做军鞋、烙煎饼,冒死为部队送物资;男丁上战场,她们撑起后方半边天,用瘦弱的身躯筑成“铜墙铁壁”。展柜中,破旧的纺车、布满补丁的拥军鞋垫,无声诉说着赤诚忠心。

图为沂蒙六姐妹简介(出自沂蒙六姐妹纪念馆)。李佳琳 供图

踏入基地,石磨指路标在蜿蜒山路中提示我们应去的方向。两位老人的故居,岁月斑驳的土墙、老式的石磨与农具,静静陈列着,它们陪伴老人走过几十载光阴,从炮火纷飞到和平岁月,在远山黛影中默默驻守。大门上悬挂的红灯笼,木门前挂着的一串串蒜头,这鲜活的生活气息,仿佛能让人看见当年六姐妹在此忙碌的身影。

图为实践团在沂蒙六姐妹故居前合照留影。高雨妍 供图不远处,“沂蒙六姐妹支前食堂”静静伫立,木质牌匾上的字迹虽历经风雨,却依旧苍劲。这里曾是六姐妹为子弟兵筹备给养的“战场”。实践团成员沿着石板路前行,“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红色标语墙格外醒目,旁边的石磨指引着前往“六姐妹广场”的方向。广场上,以石砌成的“堡垒”造型背景墙气势恢宏,鲜红的党旗与入党誓词熠熠生辉,仿佛在无声召唤着人们传承先辈们的信仰与力量,时刻提醒着后来人,沂蒙六姐妹当年为支援革命,倾其所有、奉献一切的大爱情怀。

图为沂蒙六姐妹支前食堂遗址。高雨妍 供图

图为沂蒙六姐妹党旗广场。高雨妍 供图实践团成员参观烟庄村特色文旅采摘园。“烟庄1952苹果公园”“姐妹情采摘园”是另一处生动课堂,石板小径蜿蜒向前,沿途的果树、绿植,营造出自然亲切的氛围承载着乡村振兴与红色传承融合的新故事。将蒙阴县特色林果业与恢弘壮阔的革命史诗相融合,游客可以在收获季参与采摘,远处朦胧山影,脚下丛丛野花,热土之上是安居乐业、岁月静好。

图为烟庄1952苹果公园。李佳琳 供图

对话新传承:调研延伸访基层

实践团还深入蒙阴县乡村,走访红色遗址周边群众,探寻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实践,探寻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蒙我们将目光聚焦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这片与“沂蒙六姐妹”紧紧绑定的土地,每一寸都镌刻着支前岁月的热血印记。漫步村中蜿蜒小路,与当地居民唠家常、听故事,在群山环抱里,触摸红色精神如何在新时代乡村赓续,见证红色基因怎样融入乡土脉络,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图为实践团走访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留影。高雨妍 供图

此次蒙阴红色文化暑期实践行程充实且富有深度。实践团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先至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透过布满弹痕的作战地图、泛黄的电文手稿等文物,以及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生动的雕塑群,重温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体悟战士们的英雄气概与军民鱼水深情。

随后,团队探访沂蒙六姐妹红色教育基地,在故居、支前食堂等地,了解六姐妹发动乡亲支前的感人事迹,感受她们用瘦弱身躯筑起后方 “铜墙铁壁” 的奉献精神,还体验了融合红色文化与林果业的特色采摘园。

成员们深入乡村走访,探寻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以及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社会发展的融合之道。这不仅是一次对红色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让大家真切感受到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的延续与活力,激励着青年一代将沂蒙精神传承下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佳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84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