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27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苏州理工学院“港通天下,智链未来”港口企业实践队深入连云港徐圩港区开展技术追踪与产业调研。师生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在建港口工程、调研新能源应用、体验海上施工技术,揭开现代港口"绿色革命"与"智能跃迁"背后的创新密码。
光伏矩阵:港口碳中和的“蓝色方程式”
当实践队登上徐圩港区3号仓库屋顶时,3.6万平方米的光伏板在烈日下泛着深蓝光泽。作为全国首批增量配电网试点,港区已形成“屋顶光伏+储能调峰+智慧微网”的能源体系。技术负责人展示的实时监测屏显示:200兆瓦光伏阵列日均发电55万千瓦时,可满足港区30%用电需求。
“这些光伏板采用抗盐雾腐蚀的纳米涂层技术,使用寿命延长至30年。”施工现场工程师向学生演示组件发电效率测试。数据显示,该技术使光伏系统年有效发电时长突破1400小时,较传统方案提升18%。更令师生惊叹的是港区独创的“光储充一体化”系统,通过AI算法实现能源动态调配,将绿电消纳效率提升至92%。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技术人员交流太阳能光伏板组件铺设工艺。金宇轩 供图
深海筑基:海上施工的“中国方案”突破
在30万吨级码头建设现场,高达150米的智能打桩船“海力”号正在作业。实践队成员通过VR设备体验沉桩过程:液压锤以每秒7次的频率精准捶打,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显示桩基垂直度偏差值——0.3‰,相当于在千米高空放置硬币不倾斜。
“海上施工要对抗12级阵风和3.5米浪涌。”总工程师凌工指着船体布满的传感器解释,“研发的波浪补偿系统,能通过液压缸实时抵消船体晃动。” 数据显示,该技术使桩基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施工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40%。
图为实践队成员观摩技术人员演示打桩船沉桩流程。金宇轩 供图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港湾实验室”
在港区创新中心,实践队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技术攻关工作坊”。学生牛天乐在工程师指导下,使用BIM软件模拟码头结构受力:“当把潮汐数据导入模型后,系统自动优化了梁板配筋方案。” 这种“实景教学”模式,正是徐圩港区与高校共建的产学研平台成果。
向海图强:港口强国的青春答卷
实践队成员在调研日志中写道:“当光伏板与龙门吊共舞,当数字孪生与浪涛对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中国港口领跑全球的硬核实力。” 这种认知转变,源于对6组关键数据的对比:港区单位面积产值较2019年提升136%,碳排放强度下降45%,智能化设备覆盖率从18%跃升至79%。
此次“港通天下,智链未来”港口企业探索活动,既是暑期社会实践创新的生动实践,也是港口行业迈向绿色化、智能化的关键一步。通过技术观摩与场景讲解,师生团队深刻认识到光伏能源、智慧调度、海上施工等技术的核心价值,为未来人才培养与科研攻关提供了方向。(通讯员 金宇轩)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项目管理人员在徐圩港区合影。金宇轩 供图
此次“港通天下,智链未来”港口企业探索活动,既是暑期社会实践创新的生动实践,也是港口行业迈向绿色化、智能化的关键一步。通过技术观摩与场景讲解,师生团队深刻认识到光伏能源、智慧调度、海上施工等技术的核心价值,为未来人才培养与科研攻关提供了方向。(通讯员 金宇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宇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