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保护传统文化的号召,挖掘地方民俗文化价值,8月11日至13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蟋都蝶变”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泰安市宁阳县,开展为期三天的斗蟋文化专题调研。该团队聚焦斗蟋文化传承现状,通过走访民俗文化专家、考察交易市场、对话撬子手等方式,系统收集一手资料,为探索传统文化活态传承路径积累实践素材。
对话专家 直击文化传承核心
调研首日,“蟋都蝶变”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宁阳县文化馆,与民俗文化专家刘德强展开深度交流。刘德强作为研究宁阳斗蟋文化的关键人物,从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传承实践等方面,为团队构建起系统的认知框架。
刘德强结合馆内珍藏的蟋蟀标本、传统斗蟋器具,详细解读了斗蟋文化的内核。他提到:“宁阳斗蟋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非只是简单的‘斗虫玩乐’,其中蕴含的‘尊重对手、拼搏进取’等精神,都是咱当地人的文化印记。”同时,刘德强以“文化进校园”“蟋蟀文化节”等具体举措为例,介绍了当代传承的创新尝试,他展示的带着学生捏制蟋蟀陶罐的照片、文化节上亲子体验的影像资料,让团队直观感受到“老文化”对接“新生活”的实践路径。
▲图为团队对民俗文化专家刘德强进行采访并合影
团队成员在访谈笔记中写道:“此前只知晓斗蟋是宁阳当地的一项民俗,听完刘老师的讲解才明白,传承人并非只是‘守着老物件’,而是要带着文化寻找‘新接口’。”此次对话不仅让团队理清了斗蟋文化的历史脉络,更明确了“传承人主导的主动保护机制”这一核心特征,为后续调研指明了方向。
走访交易市场 观察文化传承场景
8月12日清晨,团队前往享有“蟋蟀之市”美誉的黑风口交易市场,进行沉浸式田野调查。这里作为斗蟋文化与市井生活相互交融的重要场域,其鲜活场景让团队对“活态传承”有了更为具象的认知。
天还未亮,市场上就已挤满了商贩与爱好者。竹筐里的陶罐排列整齐,每个罐口都贴着诸如“采于泗河畔·8月5日”“翅宽3分·色如墨”的标签。撬子手、收藏家们围绕着蟋蟀交流养虫技巧,来自南京、江苏等地的回头客熟练地与摊主聊起“去年的虫王”。团队随机访谈了20余位摊主与买家后发现,这里的交易大多以“文化交流”为底色,大家并不急于谈价格,而是常常探讨“哪片地的蟋蟀更耐斗”“如何给虫窝铺桑叶”。
▲图为商户与蟋蟀爱好者交流现场
团队成员记录道:“摊主说‘卖虫是给它们找懂的人’,买家说‘来这儿是找同好’,这个市场简直就是个‘文化联络站’。”此次考察让团队捕捉到斗蟋文化“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的特征,它并非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通过交易场景串联起人际网络,成为维系情感的纽带。
对话撬子手 触摸技艺传承脉络
调研的最后一天,团队走访了当地知名撬子手颜成及其团队,重点关注与斗蟋文化紧密相连的“撬子手技艺”传承现状。团队成员与被称为“王牌”的资深撬子手面对面交流,从工具、技巧到职业坚守,深入了解这一“小众行当”的生存状态。
“王牌”展示了他自制的捕虫工具:竹铲套着橡胶头以防伤虫,捕虫网缝着棉布以减少摩擦,装虫盒里总是垫着湿土,他强调:“是‘请’虫不是‘捉’虫,得懂敬畏。”他还谈及三十年的行规:只采成虫不碰幼虫,不毁庄稼不滥捕,“去年采过的地,今年绕着走,不然虫就断了代”。然而,他也坦言目前面临的困境:年轻人嫌辛苦不愿学,手艺正面临断层危机。
▲图为团队成员与“王牌”及其团队成员合影
团队成员表示:“撬子手不只是‘捉虫的’,他们手中掌握着与自然打交道的智慧,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此次走访让团队补全了斗蟋文化传承的“基层图景”,更明确了“技艺传承断层”这一现实问题。
总结与展望 以青春助力文化传承
在三天的调研中,“蟋都蝶变”社会实践团队整理出关于传承人、市场、撬子手三大维度的一手资料。通过梳理分析,团队提炼出宁阳斗蟋文化的核心特征:以传承人为主导的保护机制、与市井生活的深度绑定、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内核,也打破了“斗蟋仅为竞技”的刻板认知。
团队队长表示:“斗蟋文化传承就藏在刘老师教孩子做罐的手中,藏在市场摊主擦拭标签的布上,藏在‘王牌’师傅的捕虫网里。”下一步,团队将系统整理调研素材,形成专题报告,并通过校园展览、主题讲座等形式分享成果,不仅让更多青年了解斗蟋文化,还尝试结合青年视角,为破解传承断层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此次“蟋都蝶变”团队开展的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调研,更是青年学子走近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课。团队以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宁阳斗蟋文化传承留下“青春注脚”,也为高校学子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务实路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翊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