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5日讯(通讯员 邱梓婷、欧阳瑾蓉)2025年7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峰耘旅途”社会实践团队将青春的足迹深深印在广西桂林的田野乡间。团队深入灵川、阳朔、龙胜、全州等5县区7个典型乡村,用脚步丈量振兴之路,用智慧解码发展密码,为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瑰丽自然的土地,献上了一份凝结青春思考的“振兴方案”。
实践过程中,团队与灵川县团委进行座谈、深入灵川县九龙社区、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阳朔县鸡窝渡村、龙胜大寨村、全州南一村等地,调研乡村振兴下的生态、基层治理与党建发展。
调研让团队敏锐洞察到桂林乡村振兴路上亟待破解的瓶颈。在遇龙河畔,民宿扎堆发展面临同质化竞争的隐忧,返乡青年集中于门槛相对较低的文旅服务领域,丰富的非遗资源转化不足导致核心竞争力薄弱。生态治理的区域性失衡更令人忧心,全州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低至6.1%,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近半数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因“先修路后规划”的短视而闲置浪费。会仙湿地则受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率高达20%,人工清理效率低下。青年返乡之路亦非坦途,“学联活动碎片化”、“高技能岗位稀缺”等问题突出,政策扶持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错位,归属感缺失成为阻碍人才回流的“拦路虎”。
面对挑战,团队致力于开出务实管用的“青春药方”。团队提出产业升级的“三级跳”:倡议鸡窝渡村整合资源组建“民宿联盟”,制定统一服务标准并推出联名旅游套票,提升整体竞争力,创新设计高端线和大众线两种差异化路线。针对生态治理痛点,团队建议推广“智治双驱动”:复制会仙湿地“5G+AI”智慧管护的成功经验,迭代升级为可智能识别“垃圾乱倒+污水直排”等多场景的监测系统,为全州等地的分散村落量身定制“三格式化粪池+人工湿地”的低成本、易维护治污模式,破解设施闲置难题。为破解青年参与困境,团队构思了赋能“新机制”:设立“青年网格助理员”岗位,让大学生深度嵌入村级治理,参与矛盾调解、法律咨询等实务;推动高校将“返家乡”政务实践、产业帮扶等实习经历纳入学分认定体系;联合金融机构如桂林银行推出专属“青年乡创贷”,为优质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最高50万元的信用贷款支持,搭建金融桥梁。
▲图为“峰耘旅途”实践团队于7月1日摄于灵川县政府
这场深入桂林山水田园的社会实践,不仅是团队成员走出象牙塔、走进大课堂的“田野思政”,更生动诠释了“政党引领型内生发展”的可行路径,验证了基层党组织在高效整合土地资源、科学平衡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中的核心引擎作用,探索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多元变现渠道,构建起吸引青年返乡的“三维激励”体系,强调情感联结、事业平台与金融支持缺一不可,直指“人才回流难”的核心症结。
当青春的理想与乡村的脉动同频共振,当青年的智慧与田野的希望双向奔赴,“诗和远方”就在脚下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长。“峰耘旅途”团队用详实数据和创新思维构建的这份“桂林方案”,正以其鲜活的实践性和可复制性,为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充满朝气的青春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邱梓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