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王梓名 黄任宇菡)七月的风挟带着戈壁的燥热,掠过张掖城郊的坚韧白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的红墙在阳光下泛着沉厚的光,像一本摊开的史书,页页写满赤诚与悲壮。
2025年7月16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弘法陇原实践队”的七名队员踏着晨光而来,眼神里都盛着同样的崇敬——他们要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那段烽火岁月的温度,让红色基因与法治信仰在心底生根。
雕像前的注目,是缅怀亦是誓言
纪念馆大厅矗立的英烈雕塑被阳光镀上一层金边,他眉宇间仿佛藏着枪炮的轰鸣、战士的呐喊。实践队队员们并肩成列,理了理衣角,崇敬的目光落在雕塑上,久久没有移开。
图为弘法陇原实践队向烈士雕塑行注目礼。实践队供图
快门按下的瞬间,身前的英烈雕塑巍然屹立,背后的天空万里无云。这张合影里,没有人笑——不是拘谨,而是一种源自心底的肃穆。他们知道,脚下的土地曾浸透鲜血,身侧的红墙曾见证牺牲,而镜头定格的不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约定:要让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家国,在青年人的肩上熠熠生辉。
展柜前的凝视:是赤诚亦是担当
步入纪念馆,时光仿佛被拉回八十余年前。泛黄的战地照片在玻璃后微微泛潮,锈迹斑斑的枪口还凝着硝石味道,展柜里的军装,补丁摞着补丁,像极了战士们磨不破的意志。队员们放轻了脚步,连呼吸都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沉睡的历史。
走到一个独立展柜前,所有人都停住了。展柜中央的黑白照片里,青年男子穿着军装,眼神清亮如星。旁边的展牌上,“杨克明”三个字格外醒目。
图为弘法陇原实践队学习烈士杨克明的英勇事迹。实践队供图
这时,身着橄榄绿军装的讲解员身姿飒爽,走上前来,帽檐下的目光掠过展柜时,多了几分沉痛。
“同志们,”低沉的嗓音带着军人特有的铿锵,却又裹着难以掩饰的哽咽,“这位是杨克明烈士,1905年生,四川涪陵人。32岁,就永远留在了高台的雪地里。”
他抬手抚过展柜的玻璃,指尖似在触碰那段滚烫的岁月:“1926年入党时,他才21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可他放下了安稳日子,揣着信念在四川各地搞秘密工作,涪陵、丰都、石柱……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后来他成了红33军的政治委员,红5军的政治部主任,枪林弹雨里走过来,从未皱过眉。”
讲解员顿了顿,喉结滚动了一下:“1937年高台战斗,敌人的炮弹像雨点一样砸下来。他本可以撤退,可他说‘我是政工主任,要和战士们在一起’。最后时刻,他还在指挥冲锋,一颗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那一年,他才32岁啊。”
图为弘法陇原实践队瞻仰烈士群像。实践队供图
“32岁”三个字,他说得格外重,像一块石头砸在每个人心上。队员王梓名猛地抬头,眼眶瞬间红了——涪陵,那是他的家乡。照片里的青年,分明与记忆中爷爷讲过的“红岩后生”重合了,一样的热血,一样的决绝。他嘴唇动了动,想说些什么,却发现喉咙发紧,眼眶发红。
队员史文琪的手渐渐攥紧衣角,她想起课本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句子,此刻才真正懂了:那不是口号,是杨克明们用生命写就的信仰。整个展室里,只有讲解员的声音在回荡,而无声的泪,早已浸湿了众人的眼眶。
离开前的回望,是坚守亦是信仰
走出展室时,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队员们望着纪念馆中的烈士雕像群,谁都没先说话。良久,队员黄任宇菡轻声开口道:“32岁,他用一生回答了‘信仰是什么’。我们呢?未来的法律人,该用什么回答‘法治是什么’?”
“是坚守!”黄亮洁接过话,声音还有些沙哑,“西路军在零下几十度的戈壁里没吃没穿,还能坚持战斗,靠的就是‘不能退’的信念。我们以后办案子,遇到再难的坎,想起他们,就知道该怎么选了。”
郑金昌望着纪念馆顶上的红星,若有所思:“战士们守的是家国,法律守的是公正。本质上,都是为了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图为弘法陇原实践队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题字前合影。实践队供图
离开时,阳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步伐却比来时更坚定,因为他们深知:红色基因不能只停留在件件被玻璃隔开的文物里,而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法治精神也不能仅局限于律法冗长的条文里,而是要在每一次躬身倾听人民的声音、每一次为公平正义的据理力争中不断践行。
西路军的故事还在风中流传,而在同一片赤诚的土地上,属于青年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任宇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