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盐”途共富实践团走进山腰盐场,聚焦盐场运营现状,深入生产一线与历史展馆,梳理发展瓶颈,为非遗盐产业转型探寻破局路径。
实践团走进山腰盐场的历史展馆,斑驳的老照片与珍贵文献并列排布于墙面。古代制盐器具的复制品——简易却满载智慧的木制晒盐盘、手工打制的铁锹和竹编盐篓等,这些工具虽经岁月洗礼,但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当时制盐工艺的质朴与智慧。
▲图为制盐工艺展馆
展馆中心,几座玻璃展柜静立其间,内藏珍稀文物:古代的盐税银锭、官府颁发的盐引,以及历代关于盐政的石碑拓片。这些文物无一不彰显盐在古代经济社会中的核心作用,及其对国库充盈与民众生活的重要影响。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察与研究盐场历史物品
特别设置的展区,借助丰富图解与文字,系统描绘了盐场从天然采集、手工日晒直至现代化机械生产的演变轨迹,技术的每一次飞跃均显著提升了盐的产出量与品质。
▲图为盐产品展馆
走出展馆,实践团深入盐场生产基地。蒸发池区域内,堤坝分隔的盐水池错落排布,不同浓度的卤水按梯度排列,在日光作用下逐步浓缩,为制盐奠定基础。相邻的结晶区里,整齐的盐畦中盛满饱和卤水,阳光下正缓缓析出剔透盐晶,经晾晒干燥后,将送往加工厂进行清洗、粉碎、筛分与包装。
▲图为盐场生产基地结晶区
“优质盐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年轻人不愿接手传统技艺,包装设计跟不上市场审美。”盐场工作人员的坦言,道出“推广难、营销难、设计难”的现实瓶颈。实践团成员详细询问生产流程、成本控制、销售渠道等信息,重点标注“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衔接不畅”等核心问题。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察盐田设计
▲图为实践团实地调研合影
实践团与盐场深入交流,结合前期案例形成破局思路:借社交媒体传扬故事,探索“盐业+旅游”融合模式,以非遗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提升附加值。这些扎根实地的思考,既是“深入基层、服务乡村”精神的生动注脚,也为非遗传统盐产业蹚出一条“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振兴之路,让青春力量在助力乡村共富的征程中绽放光彩。
撰文 | 王岳涛、陈佳森
图片 | 陈佳森、吕丽玉、王岳涛、翁雪艳、陈韧
审核 | 廖珮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佳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