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红色旧址・触摸历史肌理 ——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盐”途共富实践团调研泉港平民小学与正风旧址

发布时间:2025-08-25 16: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佳森   阅读 6.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盐”途共富实践团赴泉港区平民小学和正风补习学校旧址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走访历史遗迹、收集一手史料,系统梳理两地红色历史脉络,为产业升级探路。

实践团首站来到平民小学旧址。作为泉港启蒙教育的起点,该校留存了丰富的革命历史印记:结合旧址史料记载与调研发现,这里曾是抵制日货、禁毒活动的重要场所,庄重文等先辈在此以教育为载体传播爱国思想。实践团重点考察了校内革命活动遗迹后,转至正风补习学校旧址进行下一步考察。

▲图为平民小学教室旧址

据考证,1948年,中共闽浙赣边区城市工作部因活动转移至山腰,依托平民小学旧址创办正风补习学校,作为革命活动据点,庄晚芳、林文学等同志以补习课程为掩护,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山腰支部与武工队的早期活动与此密切相关。通过与场馆负责人及高龄居民座谈,实践团了解到武工队依托盐场资源,通过惠盐公司经营海盐筹集经费、传递情报,开展革命斗争。

图为实践团成员认真研读展板内容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围绕历史真实性核查与文化元素提取两大重点开展工作。通过比对文献资料与口述历史,厘清了两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演变,确认了“教育活动与革命斗争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同步记录了旧址建筑风格、历史展品等可转化的文化符号,为后续将红色元素融入盐产品设计、研学课程开发提供了实践依据。

期间,实践团还收集到与盐业相关的历史线索:革命时期,山腰盐场工人曾通过两校师生传递物资,形成“教育-盐业-革命”联动的独特历史场景,这为项目探索“非遗保护+红色文化”融合路径提供了关键支撑。

▲图为旧址墙上的红色精神宣传画

此次调研是项目了解如何推进“非遗传统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将以调研成果为基础,推动三项工作:一是整理红色故事素材,协助当地开发融入盐文化的研学课程,丰富教育资源;二是提炼文化符号,助力设计具有历史辨识度的盐雕文创,活化非遗技艺传承;三是联动当地教育机构,建立“红色教育基地+非遗体验点”合作机制。

▲图为实践团实地调研合影

通过实地触摸历史脉络,实践团进一步明确:泉港的红色基因与非遗传统盐产业相辅相成,唯有深挖这种内在联系,才能让非遗传统盐产业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撰文 | 陈佳森

图片 | 陈佳森、吕丽玉、王岳涛、翁雪艳、陈韧

审核 | 廖珮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佳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