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黄芪·健康赋能 —— 内蒙古科技大学“生命之光”实践团赋能乡村黄芪产业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25 16: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喻翔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5日讯(通讯员 喻翔) 2025年7月13日,内蒙古科技大学“生命之光”实践团暑期三下乡活动中,12名生科学子踏上固阳土地,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君康芪业(固阳)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当地特色黄芪产业,他们脱下“书生气”,换上“泥土香”,脚步遍及田间地头、企业车间与流通环节,以沉浸式调研方式,全面探访黄芪“种产销”全链条,近距离观察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这不仅是一次生动的社会实践,更是将专业知识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实践课堂。他们为黄芪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活力,为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贡献坚实的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君康芪业相关人员在企业前合影 杨紫涵 摄

走进生产厂区:解锁黄芪深加工的 “科技密码”

君康芪业作为全国唯一采用浓缩技术生产黄芪浓缩液的企业,其扎根固阳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地方农产品现代化转型的生动实践,更集中体现了科技与传统农业融合的丰硕成果。实践团调研首站便聚焦企业生产厂区,沿着 “原料预处理 - 提取加工 - 品质检测 - 成品包装” 的完整动线,近距离解码黄芪深加工背后的科技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君康芪业车间品尝君康芪业的产品 杨紫涵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君康芪业车间观摩大型黄芪提取设备 彭荟颖 摄

深入种植基地:揭开黄芪生长的 “乡土密码”

午后,实践团一行转场至黄芪种植基地,在包头市润植丰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经理的现场讲解下,揭开了黄芪生长背后的 “乡土密码”。企业经理结合田间实景,向实践团成员科普黄芪的植物学特性:黄芪主干不明显,根部深扎土壤;其中蒙古黄芪(16 片叶、匍匐生长)与膜荚黄芪(11 片叶、直立生长)可通过叶片数量与生长形态轻松区分。在产量方面,黄芪常规亩产为 200-300 斤,千亩种植规模产量可达 400 多万斤,产量最高时亩产能达 700 多公斤,而低产时期亩产仅为 260-320 公斤,产量受自然条件影响显著。

图为企业经理为实践团成员进行讲解 杨紫涵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黄芪种植基地品鉴不同品种的黄芪 杨紫涵 摄

本次 “三下乡” 活动聚焦 “触摸黄芪全产业链、对接专业产业需求、见证科技赋能乡村” 三大核心,围绕固阳县黄芪产业创新开展 “调研 + 实践” 深度探索模式,以专业视角融合产业链考察与科技成果观察,不仅实现生命科学知识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提升实践团成员产业认知,更深化了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责任认知,实践团还明确未来将持续深化调研、结合专业提发展建议,让青年智慧扎根乡村一线,实现从专业实践调研到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跨越式延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喻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