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中央宣传部等13部门关于深入开展2025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号召,肇庆医学院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优势,紧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化基层健康服务能力”的要求,精心组建了一支由15名学生组成的“医心向学”社会实践队。7月15日至8月1日,队伍奔赴肇庆市德庆县、中山市坦洲镇等多地乡村,开展以“青春携医,点亮童未来”为主题的医学义教与服务项目,切实将健康知识、卫生习惯和急救技能送入千家万户,为乡村振兴注入健康动力。(通讯员:何敏仪、高珺)
图为团队成员在德庆县与孩子们的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在坦洲镇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合影
精准对接需求,筑牢健康乡村根基
乡村医疗卫生事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前期调研中,实践队发现许多农村地区存在健康知识普及率低、卫生习惯尚未养成、急救意识薄弱等问题,尤其是儿童群体,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与引导。基于这一现状,“医心向学”实践队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医学科普课程与实践项目,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的健康赋能效果。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社区工作人员探讨上课内容
创新课程体系,打造多维健康课堂
为实现健康知识传播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实践队突破传统宣讲模式,构建了“知识—技能—文化—心理”四维一体的健康课堂体系,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在“趣味化健康启蒙”模块中,队员们以“细菌大作战”情景实验课为抓手,借助荧光粉模拟病原体传播路径,形象展示洗手的重要性,并手把手教授“十步洗手法”。在“爱你,老妈”亲情主题课上,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家庭健康任务卡等方式,学会如何向家人传递健康知识,实现“小手拉大手”的反哺效应。“人体探险”自主绘图课则激发孩子们对人体结构的好奇心,通过画一画、拼一拼、讲一讲的方式,初步建立生理健康认知框架。
图为“爱你,老妈”亲情主题课
在“双轨式技能培育”方面,实践队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急救相结合。队员们开设中医舌诊小课堂,讲解日常保健常识;通过《酸梅汤里的中国智慧》专题课,传递药食同源的文化理念;现场模拟鼻出血、骨折包扎、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场景,提升儿童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此外,推拿穴位互动教学也深受欢迎,不少孩子第一次了解到“按揉合谷穴可以缓解头痛”等实用知识。
图为孩子们感受酸梅汤原材料
图为实践队成员现场模拟骨折包扎
图为孩子们现场感受CPR
在“融合型身心共育”板块,实践队别出心裁地将医学知识与文体活动相结合。“健康接力赛”融竞答与运动于一体,让孩子们在奔跑中巩固知识、强化体质;“心灵树洞”环节则关注儿童情绪健康,通过绘画、写信、团体游戏等方式疏解心理压力。更值得一提的是,队员们还将潮汕非遗文化——团扇制作、咸水歌教唱融入课堂,实现医学普及与乡土文化教育的双赢。
图为孩子们制作团扇
成果显著,构建长效服务机制
在14天的实践过程中,“医心向学”队累计开展主题课程28场,服务儿童及村民超600人次,取得了扎实而广泛的社会反响。
在能力提升方面,参与项目的儿童100%通过考核,获得“健康小卫士”认证,其中92%的孩子能在指导下独立完成基础急救操作。社会效应方面,健康知识通过孩子进入家庭,87%的家长反馈子女变得更加注重卫生,甚至主动纠正家人不良习惯,形成了“家庭健康科普涟漪效应”。而对参与实践的医学生而言,此次下乡更是一次深刻的专业淬炼与责任教育,100%的队员表示对社会服务、乡村医疗现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实践队成员给孩子们的小礼品及寄语
为突破服务时间和地域限制,实践队还建立了多个线上健康咨询群,定期推送科普内容、答疑解惑,形成“实践—反馈—优化”闭环机制。不少村民表示,“有大学生在群里,心里踏实多了”。此举也标志着“三下乡”活动正从短期实践走向长效赋能,探索出一条高校与乡村持续互动、共同成长的新路径。
结语:青春向党,医心为民
肇庆医学院“医心向学”实践队以专业之力助力乡村振兴,用青春之行诠释医学温度。他们不仅把知识和技术带到了乡村,更把关怀和希望种在了孩子与乡亲们的心中。在建设健康中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高校青年正在用实际行动书写使命与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深厚的健康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