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包头市固阳县南关社区青少年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2025年7月10日至14日,内蒙古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之光”实践团的12名志愿者走进社区开展暑期支教。活动既通过丰富课程拓宽孩子们的知识视野,提升其动手与协作能力,也为青年学生搭建了基层实践平台,让他们在服务中锤炼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践行“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初心。
科普筑梦:生物课堂播撒科学种子
结合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志愿者为社区青少年设计了系列趣味科普课。从“身边的微生物世界”到“植物生长的小秘密”,他们用“酵母是面包发酵的‘小工人’”“种子发芽像在土里做伸展运动”等生动案例与比喻,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孩子易懂的语言。互动环节中,孩子们争相举手提问“发霉的面包上也有微生物吗”,志愿者耐心解答并引导联想生活场景,课堂上笑声与掌声交织,科学的种子悄然播撒。
学业护航:耐心辅导巩固暑期知识
支教期间,作业辅导成为每日核心环节。志愿者针对不同年级孩子的课业难点,用分水果讲解除法、看图讲故事分析课文等生活化方式,帮孩子攻克数学公式、语文课文、英语单词等难题。辅导时,他们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自主思考。有孩子做完题后开心地说:“原来这道题这么简单,谢谢哥哥姐姐!”志愿者还会细致检查作业,提醒易错点,确保孩子们暑期学业不脱节。
图为“生命之光”社会实践团成员正耐心辅导孩子书写作业,通过细致讲解帮助孩子们巩固知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文化寻根:本土科普厚植家乡情怀
志愿者结合固阳“黄芪之乡”的地域特色与黄河文化底蕴,开展专题科普。讲解黄芪时,既介绍其适宜凉爽气候、沙壤土的生长习性,也分享泡茶、煮粥等食用方法及禁忌,有孩子主动分享家中酿造黄芪酒的过程,课堂互动热烈;介绍黄河文化时,通过“几字弯”地理特征与西口文化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家乡与母亲河的联系。活动尾声,孩子们绘制相关手抄报,用画笔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优秀作品作者与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图为“生命之光”社会实践团成员与完成优秀手抄报的孩子合影留念,定格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技艺传承:巧手制作体验传统魅力
志愿者先系统讲解月饼的历史,对比广式、苏式、京式月饼的特色,重点介绍冰皮月饼的起源与口感。随后,孩子们在指导下分组制作:揉制饼皮时小心翼翼控制力度,称量馅料时认真比对分量,用模具压制成型后欢呼雀跃。当晶莹剔透的冰皮月饼完成,孩子们主动送给社区工作人员,收到“软糯香甜,手艺真不错”的夸赞,在动手间感受传统美食的魅力。
图为“生命之光”社会实践团成员为小朋友演示冰皮月饼制作步骤,手把手指导孩子们体验传统美食制作。
科技探趣:无人机课打开创新视野
为拓宽孩子视野,志愿者带来低空经济科普课。通过视频演示,讲解无人机在农业植保、物流运输、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用“像会飞的快递员”“农田里的小帮手”等比喻解释其技术优势,同时强调操作安全。理论课后,社区广场上,志愿者现场演示四旋翼无人机的起飞、悬停与转向,还邀请孩子在监护下体验遥控。当无人机按指令低空盘旋时,围观孩子纷纷鼓掌,眼中闪烁着对科技的好奇。
图为“生命之光”社会实践团与南关社区的孩子和家长们合影,记录此次支教活动中知识传递与情感交融的温暖瞬间。
此次支教中,12名志愿者用专业科普、学业辅导、文化浸润、传统体验与科技启蒙,为孩子们编织了多彩的暑期生活。孩子们在探索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志愿者也在实践中深化对责任与成长的理解。这场双向奔赴的支教之旅,不仅架起高校与社区联动的桥梁,更用知识与爱心为乡村教育注入温暖活力,让这个夏天格外有意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荟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