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烽烟铭刻,文学长河滋润——长安大学赴雄安新区“千年雄安崭新篇,百年红色映青山”暑期社会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8-24 21: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孟瑞希 韩香 郝鑫桐   阅读 1.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长安大学赴雄安新区“千年雄安崭新篇,百年红色映青山”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白洋淀景区,开展主题研学活动。实践队成员先后参观了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与荷花淀派文学馆,通过实地观察与互动体验,从历史的烽烟与文学的长河中汲取精神力量,深化了对雄安新区红色基因与文化底蕴的认知。本次活动旨在引导青年学子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为投身国家战略提供思想养分。

在白洋淀纪事馆,实践队员通过细致入微的历史陈列,领悟了“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展馆以雁翎队的抗战历史为核心,借助实物展示与场景复原,生动展现了这支人民武装如何屡次取得战斗胜利。泛黄的村民捐赠账簿、藏匿枪支的渔船暗格、妇女们连夜缝制的芦花鞋,均诉说着“军民鱼水情”的真实故事。正是无数百姓的自发支持,使得装备简陋的游击队在水乡芦苇间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防线。每一件展品都在印证一个真理:真正的力量源自人民,唯有深扎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在艰难险阻中凝聚出无往不胜的合力。这种“人民根基”的智慧,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深刻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力量的生动教材。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雁翎队纪念馆

随后,实践队参观了荷花淀派文学馆,在文字之美中领悟了“刚柔并济”的民族品格。展馆以孙犁等作家的作品为核心,通过手稿、影像及场景复原,生动展现了文学作品如何用诗意的笔触记录战争与生活。在《荷花淀》中,“女人低着头说:‘你走,我不拦你’”的柔情文字,与背后“送夫参军”的历史照片形成强烈共鸣,让人从看似柔弱的表达中,感受到民族最坚韧的精神。孙犁在艰苦环境下,依然坚持用“美”记录时代的坚守,彰显了文化作为精神家园的守护力量——即使在烽火岁月,笔墨依然能承载民族气节的传承。馆长王木头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向来访者讲述抗战事迹。这种“以文化人、以文铸魂”的坚守,使青年学子深刻明白,专业学习与精神追求从来相辅相成,守护与传承本身就是一种担当。

图为实践队参观荷花淀派文学馆 

图为实践队员听王馆长讲述抗战事迹

通过此次白洋淀研学活动,实践队员们不仅领悟了历史深处的精神密码,也理解了青年担当的时代内涵。从人民战争的智慧到平凡英雄的担当,从文学作品的力量到生态与文化共生的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雄安新区的“千年大计”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建设,更是精神血脉的传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唯有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感悟相结合,在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文化中涵养品格,才能真正理解责任所在,并为国家发展贡献扎实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与王馆长合照

文稿:郝鑫桐 韩香

图片:雍子墨 孟瑞希

审核:赵惜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孟瑞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