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垄上助农队”于今年暑期奔赴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桃园社区,开展以“惠农'e'网通,稷风传乡韵”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全方位调研当地数字助农的创新模式,亲身参与农产品直播带货,深刻体会数字技术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的全新变。一、社区工作人员:政策落地与便民服务的基层实践
桃园社区向实践团队详细介绍了当地助农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我们农民的耕地地力补助是120块钱每亩每年”,工作人员表示,“同时对包田大户等经营主体提供金融贴息支持,贷款申请速度快,利息较低。”
面对农产品销售难题,桃园社区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助农路径。去年秋天,当农户为大量滞销柿子发愁时,社区年轻干部主动出击,通过网络平台两天内销售了六七百斤柿子。桂花丰收季节,社区还专门设立收购点,为老年农户节省奔波时间,减少安全隐患。
此外,文庄社区的党总支书记鲍红建通过网格化管理建立微信群,辅以广播通知,确保政策信息直达每家每户。“我们是纯农业村,能有的优惠尽量都给到农户,能让他们享受到的帮助,我们都尽力去提供。”鲍红建诚恳地说。
二、吴苏农夫妇:从零开始的直播助农之路
实践团队采访了当地知名助农主播吴苏农夫妇,聆听他们投身直播助农的初心与坚持。
“以前在社区工作,后来用手机拍农村风貌,发现平台上可以卖家乡农产品,就开始尝试。”吴苏农回忆道,“想着为人民服务,为家乡把农产品卖出去,后来就一心一意投身这个事业。”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吴苏农坦言:“开始粉丝也不多,遇到不少困难。有时候直播间没什么人,流量起伏很大,一度都不想干了。”转机出现在妻子王燕加入后,“流量又上来了,这一两年做得还是比较好的。”
王燕负责产品品质把控:“农户送来的产品,我们会再次筛选。老年人选品标准与我们不同,送过来后我们认真筛选,把好的发货,不好的留着自己吃或送朋友。”这种严格的品控为他们赢得了市场信誉。
对于未来,吴苏农充满期待:“我们还要继续挖掘家乡优质的农产品,把这些农产品分享到如皋以外,以及全国各地的老乡们餐桌上,让农民口袋鼓起来。”
三、数字赋能:技术驱动乡村产业变革
实践团队专访了吴苏农团队策划人唐军,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对农村发展的深层影响。
“我们发现如皋三农氛围刚刚有苗头起来,有很多农产品需要找到达人帮他们上行。”唐军介绍选择吴苏农作为区域代言人的原因,“他说如皋本地话,卖如皋农产品,符合区域代言。我们以村干部角色去切入,帮他赋能,从品牌化上行角度思考。”
数字技术带来的不仅是销售渠道的变化,更深刻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多农户意识到电商的重要性,跟着订单去生产、种植”,唐军观察到,“今年很多农户改种花生、蘘荷、芋头等经济效益更大的作物。”
对于刚开始尝试的农民,唐军建议:“农民的视频非常简单,源自生活却高于生活。用真诚的视角记录每天的生活,把自己的美好传递给城市里的人,账号就很容易起来。”
唐军特别肯定了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大学生能够走到乡村一线确实很少,现在的乡村需要大量年轻大学生,带着构想和热情参与社会实践,给乡村带来年轻力量,为产业化出谋划策。”
四、田间地头:农民眼中的数字助农
实践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与劳作的农民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最真实的声音。
一位正在收获花生的爷爷告诉队员:“没有吴苏农的话,花生收了就自己吃、榨油。本地卖价格没有吴苏农高,他收得高,晒干的花生能卖到3块3块半一斤。”虽然要求更严格,需要颗粒饱满、无嫩果,但更高的收购价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一位78岁的老奶奶在吴苏农的包装点工作了四五年。“离家近,可以增加儿女收入,蛮舒服的。”老奶奶边包装桃子边说,“在这里包桃子、汤圆、粯子、玉米等,都是当天采摘发货的。”问及工作感受,她笑着说:“不苦,蛮好的,吴苏农一家都挺好,空调开着也不热。在这里工作心情也好,家里没有人说话,现在大家都在外面。”
如皋的数字化助农实践,不仅是镌刻于政策文件中的宏伟蓝图,更是流淌在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体现在农民增收的笑脸里。垄上助农队成员纷纷表示,将通过短视频、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分享如皋数字助农的成功经验,助力更多乡村搭上数字技术的快车,让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绽放精彩。
文字 | 张沈轩如
摄影 | 包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依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