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在这个骄阳似火的日子,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红脉寻方,青衿传薪”实践队伍踏入安徽六安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土地,探寻曾在抗战时期作为医疗场所的易氏祠堂和接善寺等遗址。这趟历史探寻之旅,宛如推开一扇通往峥嵘岁月的大门,在岁月沉淀的遗迹中,满溢的震撼与深刻感悟交织,思绪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不断翻涌。
迈进易氏祠堂与接善寺,古老建筑静静伫立,如同历史的忠实守望者,默默诉说往昔故事。脚下石板路坑洼不平,似岁月镌刻的皱纹,每一道纹路都藏着一段难忘过往。斑驳墙壁上,战争留下的弹孔与岁月侵蚀的痕迹交错纵横,无声讲述着往昔战火纷飞中,这里作为医疗场所的紧张与悲壮。那一道道弹孔,像是历史的眼睛,凝视着来访者,让人得以窥见当年硝烟弥漫的场景。
▲图为遗址纪念雕塑/图注[团队成员郭佳仪供图]
踏入陈列简陋医疗器具的房间,生锈的镊子、粗劣的纱布静静躺在玻璃展柜中,搭配墙上按时间轴陈列的珍贵史料,将当年医护人员在缺医少药的绝境下,凭借坚定信念抢救伤者的场景,鲜活地铺展在眼前。仿佛能看到,昏暗灯光下,医护人员眼神坚定,小心翼翼地用这些简陋工具为伤者处理伤口,双手颤抖却无比专注,每一个动作都饱含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理想的坚守。
当目光触及一本页角翻卷、字迹斑驳的医护日志,那些为寻找一味药材翻山越岭的执着,用草药替代西药的智慧,以及伤者忍痛咬牙的坚韧,瞬间击穿时空,重重叩击人心。日志文字虽有些模糊不清,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念与坚守却无比清晰。仿佛能看到医护人员在崎岖山路上跋涉,为寻一味救命药材不畏艰险;能看到伤者强忍着伤痛咬牙坚持,只为早日重返奋斗一线。先辈们以热血为墨、生命为纸,书写的奉献与无畏,不再是课本里抽象的符号,而是具象化为眼前这些布满沧桑的实物与故事,让人真切触摸到精神力量的滚烫温度,深刻明白传承这份力量,是新时代青年不容推卸的使命。
穿梭于遗址各个角落,在沉浸式感受历史呼吸的同时,也对历史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层思考。这些历经风雨的建筑,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精神基因的载体。它们见证了先辈们的英勇无畏,承载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当下,可借助数字化手段,如VR还原当年医护场景,让参观者戴上设备,便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当年医疗场所的紧张与忙碌,仿佛能看到医护人员穿梭在病床之间,听到伤者微弱却坚定的声音;制作遗址故事系列短视频,通过生动画面和深情讲述,让更多人跨越时空,触摸这份厚重。也可组织青少年沉浸式研学,让他们亲身走进这些遗址,触摸历史痕迹,让历史教育从“被动聆听”变为“主动探寻”,让精神力量在新时代浪潮中,以更鲜活的姿态流淌、延续。
在易氏祠堂的一间小屋里,能看到当年先辈用过的水壶和草鞋。水壶早已失去原本光泽,表面布满锈迹,却曾陪伴先辈走过漫漫长路,见证他们的艰辛与执着。草鞋简陋至极,用粗糙布条编织而成,想象着先辈们穿着这样的草鞋,在泥泞道路上奔跑,为理想事业不畏艰难,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接善寺里,一口古老的大钟仿佛还回荡着当年的声响,提醒着人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先辈们的付出。
▲图为接善寺展板之一/图注[团队成员郭佳仪供图]
离开遗址时,阳光透过斑驳窗棂,洒在古老地砖上,光影交错间,历史与现实仿佛再次重叠。此次探访,是一场灵魂的洗礼。它让人跳出书本局限,真切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懂得历史文化是需要代代接力的火种。每一代人都有责任将这份火种传递下去,让精神力量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新时代青年应成为这火种的传递者,以创新为薪,让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可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宣传活动,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通过新媒体平台讲述历史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些遗址背后的过往;也可参与到遗址保护和修缮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守护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将精神力量融入行动,以先辈为榜样,不畏困难、勇于担当,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图为易氏祠堂遗址展板之一/图注[团队成员郭佳仪供图]
回顾这次探访遗址的经历,内心久久无法平静。那些古老建筑、简陋医疗器具、珍贵史料,都成为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它们让人更加坚定传承精神基因的决心,也让人明白,青春的意义在于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奉献中绽放光彩。
未来,带着探访中收获的感动与力量继续前行,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以精神力量为指引,努力提升自己,做有担当、有责任、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相信只要新一代青年共同努力,精神力量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前行道路,让青春在传承精神基因、奋进时代征程中,绽放出炽热而绚烂的光彩。(通讯员 张昊洋 郭佳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佳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