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双红” 沃土中,锚定青春前行的坐标

发布时间:2025-08-24 17:2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鲁俊豪   阅读 3.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解码 “双红” 文化的时代密码,寻找青年成长的精神航向,7 月 24 日,我作为鲁东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 “小数点” 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踏上德州乐陵这片浸润着历史与烟火的土地。“乐陵的地,一半长枣,一半藏魂。” 乐陵的独特,在于它将两抹 “红” 揉进了土地的肌理 —— 红枣的 “红”,是祖祖辈辈弯腰耕耘的生存智慧,是饭桌上 “一枣一饭” 的民生温度,串联起农耕文明的过往与现在;革命的 “红”,是烽火岁月里挺身而出的热血担当,是地道中、枣林里守护家园的赤诚,镌刻着这片土地的精神脊梁。这两抹 “红” 相互滋养、共生共荣,共同构成了我此行寻找成长答案的密钥。

枣红里的 “守” 与 “变”:听田爷爷讲红枣里的民生韧性

“乐陵枣,三千年,颗颗甜到心尖尖。” 这句在当地流传的俗语,是我们走进千年枣林时最先听到的介绍。阳光透过虬结的枝丫洒下,我们有幸见到了深耕红枣领域的田敬义老爷爷。“银龄”田爷爷精神矍铄,一开口就带着枣乡人的质朴与温暖:“我打小在枣林里长大,枣树跟人一样,得疼惜着养,才能结出甜枣。” 他的手指在老枣树粗糙的树皮上轻轻摩挲,纹路里仿佛藏着一辈子的光阴,“小枣是全部,一生不辜负。”

在金丝小枣文化博物馆,田爷爷的话有了更具体的印证。展柜里,清代的枣木农具、民国的售枣账本,纸页泛黄却满是生活的重量,那是乐陵人数百年来 “守” 着土地过日子的见证;而隔壁展厅的红枣深加工产品,从枣泥糕点到枣木工艺品,又藏着乐陵人 “变” 中求进的巧思。原来,红枣的红里,藏着的不只是岁月的沉淀,更是民生的韧性 —— 既守着敬畏土地的初心,又迎着时代的浪潮敢闯敢试。这种 “守” 与 “变” 的平衡,不正是我们青年在成长中最该学习的智慧吗?

图为团队成员在枣博物馆参观文物、学习记录场景

红魂里的 “小” 与 “大”:读懂信仰的重量

“冀鲁边区红,枣林藏英雄。” 讲解员刚开口,就把我们的思绪拉回了烽火岁月。如果说枣红里的 “守” 与 “变” 让我学会了务实,那冀鲁边区革命旧址里的故事,则让我读懂了信仰的 “小” 与 “大”—— 没有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每一个细节都带着 “烟火气”,却格外动人。

地道里,战士们用过的煤油灯灯芯早已燃尽,自制的手榴弹外壳锈迹斑斑,藏粮食的陶罐还留着当年的泥土;墙上的烈士名录里,很多人的名字后面只跟着 “生卒年不详”,他们或许只是十几岁的少年,或许是刚成家的青年,却为了 “保卫家乡” 这个简单的信念,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就是凭着这份心,大家把红枣裹在布条里,趁着夜色悄悄送到战士手中。一颗小小的枣子,连着的是军民同心的深情,是 “小家” 与 “大家” 的守望。

以前总觉得 “信仰” 是很遥远的词,可在这里我才明白,正如方志敏所说 “信仰,是力量的源泉”,它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它可以是战士们在狭窄地道里坚持斗争的勇气,可以是枣农们冒着生命危险支援前线的善良,是无数 “小人物” 在关键时刻,把个人安危放在身后,把家园责任扛在肩上的选择。这种 “小” 人物里的 “大” 信仰,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有力量,也让我忽然懂得:我们青年的 “信仰”,不必追求多么高远,只要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做事,在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就是对信仰最好的践行。

图为团队成员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前合照

黑陶非遗里的 “古” 与 “新”:德州博物馆的匠心启迪

“德州黑陶,千年一烧,薄如纸、亮如漆、声如磬。” 刚走进德州黑陶博物馆,讲解员的介绍就勾起了我们的好奇。离开乐陵后,我们辗转来到这里,开启了另一段非遗探索之旅 —— 这里的每一件黑陶,都是跨越千年的 “泥土与火焰的对话”。

最令人震撼的是黑陶背后那“精益求精”的匠心:20 世纪 70 年代,东北匠人寇化林因一次火车上的偶遇,被德州的诚意打动,带着一身技艺回到 “有鬲氏之国” 的故土,成为黑陶复兴的 “火种”;2002 年,梁丽霞与下岗姐妹仅凭 7000 元启动资金、三间平房、两台旧机器艰难创业,当价值 2 万元的黑陶成品因质量不达标时,她毅然将其全部砸碎,“砸的不是陶,是‘差不多就行’的懒心态”;如今,孙连伟大师能在十分钟内让陶土在手中幻化成优雅的玉壶春瓶,他常说 “拉坯如做人,得稳、得正”;张务福大师戴着 300 度老花镜,能在黑陶上刻出 0.8 毫米见方的小字,他笑着说 “闭着眼刻?不,是刻进心里了”。在技艺展示区,软刻大师于慧荣用薄如蝉翼的刀片在软陶坯上刻纹,“像在水面划纹,全凭手腕巧劲”;硬刻大师毛军的钢刀在硬陶上迸发火花,“如同解几何题,角度差一度,线条就歪了”。数学思维让我们对这份 “角度、力度、精度” 的追求格外共鸣 。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亏,匠人们的手感,便是最精准的无形标尺。

图为团队成员倾听黑陶文化讲解

社区宣讲里的 “说” 与 “做”: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我们将这份震撼转化为行动。走进当地中学课堂,我们为七、八年级的学生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闯关游戏”,把复杂的黑陶工艺变成可触摸、可参与的趣味挑战。

“薄如纸对决”环节最是热闹。孩子们捏着黑色黏土,争相挑战蛋壳陶的薄度,稍不留神捏破了,就得捂着鼻子转十圈重来。“原来孙大师拉坯时手那么稳,真是一失手成千古恨啊!”一个揉着晕乎乎脑袋的男孩笑着感叹。“工序大反转”环节,打乱的11道工序卡片引发激烈讨论,直到有小组想起“先烧后刻才够力道”的要点才豁然开朗——抽象的工艺知识,在游戏中变成了清晰的逻辑链条。

宣讲结束时,孩子们举着自己捏制的“黏土黑陶”围上来,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老师,真的蛋壳陶能比这个还薄吗?”“软刻和硬刻哪个更难呀?”这一刻,队员们找到了实践更深层的意义:传承,就是将博物馆里“天下第一蛋壳陶”的震撼,转化为孩子们眼中跃动的好奇;将大师们“46次拉坯”的执着,变成游戏里“捏破了再重来”的韧劲。他们,正在成为连接古老技艺与未来希望的桥梁。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像这样,把故事讲透、把精神传实,年轻人把热情注入、把活力添上,让老手艺在新时光里焕发生机。

图为孩子们进行“工序大反转”挑战

带着收获,奔赴青春新程

“一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脉相承,可照千秋。” 返程的车驶过德州运河,岸边的红胶泥在暮色里泛着温润的光 —— 这曾孕育出蛋壳陶的泥土,曾见证过战士们的坚守,如今又映照着我们这群青年的身影,仿佛在诉说着 “传承” 二字最朴素的深意。

这场三下乡,我们遇见的不只是乐陵的 “双红” 与德州的黑陶,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田爷爷掌心的干枣,藏着 “守正” 的智慧;革命旧址的老枣树,立着 “担当” 的脊梁;匠人手中的黑陶刻刀,凝着 “极致” 的匠心。这些细碎却滚烫的瞬间,像一颗颗星火,落在我们心里,慢慢连成了照亮青春的光。

三下乡让我们在触摸土地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与这片大地的联结 —— 我们是文化的见证者,更是传承的 “火种”。当青春与大地的根脉相连,当个人的成长与文化的传承同频,那些从实践中汲取的力量,终将化作我们前行的底气。就像千年枣林年年挂果,就像黑陶窑火代代不熄,我们这代青年,也终将带着从这片土地上收获的精神坐标,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种下新的 “红”,烧出新的 “陶”,让那些穿越千年的精神火种,在更长远的路上,永远明亮、永远炽热。(通讯员:鲁俊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鲁俊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