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湘情牵:于井冈悟初心,以小事续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24 11: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妍   阅读 1.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与江西的缘分,恰似一缕绵长的丝线,一头系着井冈山的红色信仰,一头连着萍乡的教育同行。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赴团中央井冈山中心上山追寻革命初心,到下山践行精神传承,每一段经历都让这份缘分愈发深厚,也让我读懂:真正的成长,不仅是在红色土地上汲取力量,更是将这份力量化作温暖他人、传递善意的行动,让精神的火种在小事中代代相传。

一、井冈铸魂:在红色沃土中汲取信仰与温暖

初入井冈山,红色的印记便从课堂开始浸润心灵。国防科技大学硕博宣讲团带来的 “国防教育和卫国戍边” 主题宣讲,让 “奋斗正当时” 的时代号召不再是遥远的标语,而是直抵心底的共鸣 —— 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联结,从此有了更真切的重量,仿佛能触摸到青年肩上应扛的时代责任。钟国华老师的专题课更是为我铺开了一幅鲜活的革命长卷,他解读 “井冈山道路” 时的深情,化作一曲《一生守望》缓缓流淌,伴着《在时光尽头等你》中 “你不回来我不老” 的歌词,发姑的执着坚守、军嫂的默默等待、军人的无私奉献,都变得可感可知。那一刻我忽然懂得,革命信仰从不是只闪耀在硝烟战场的英雄叙事,更沉淀在普通人日复一日的赤诚守望里,“传承” 的种子也自此在我心底深深扎根,悄然萌芽。

▲图为在团中央井冈山中心里的团队合影

真正走进井冈山的深处,每一处遗址、每一次体验,都在不断深化这份信仰。循着井冈山烈士陵园那象征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 49 级台阶、纪念陵园 1987 年建成的 60 级台阶缓步而上,石阶的纹路里仿佛刻着岁月的故事,每一步都似在与历史对话,每一步都承载着对先烈的敬意。指尖拂过挽联的绸缎,那份庄重顺着指尖传到心底;团旗下重温入团誓词,铿锵的誓言在山间回荡,“不怕牺牲、勇于奉献” 的信念,终于从书本文字中走出,悄然化作血脉里的精神坐标。站在黄洋界哨口炮阵地遗址前,闭上眼睛,“黄洋界上炮声隆” 的战斗传奇仿佛在耳畔回响,红军将士以少胜多的智慧与勇气,仍能让人感受到穿越时空的热血沸腾;走进大井、小井红军旧址,触摸着斑驳的墙壁与简陋的营房,当年红军将士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的英雄气概扑面而来 —— 艰苦的环境与坚定的意志形成强烈对比,更让我懂得革命精神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绝境中淬炼出的钢铁意志。参与 “红军的一天” 活动时,烈日下奔波找点标的疲惫、辨识草药时的专注、编草鞋时的笨拙、做红军餐时的忙碌,汗水浸透衣衫的瞬间,才真正体会到革命先辈在艰苦岁月中的坚韧与乐观:原来 “苦中作乐” 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对信仰的笃定,是对未来的坚定希望。聆听 “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 访谈,从革命先辈质朴的家风故事里,我读懂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密码:是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的艰苦朴素,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家国担当,是融入骨血的初心坚守。当我作为学生代表站在台前,分享此次学习的收获与感悟时,井冈山精神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真正融入我的内心,成为我前行路上最坚实、最温暖的底气。

▲图为湖南师范大学学子风采展示

更难忘的,是井冈山之行中那些浸润人心的温暖小事,它们像细碎的星光,点亮了这段红色旅程。上山前,我因赶早班车未能及时归还充电宝,抵达山上后又恰逢封闭管理,正当我对着充电宝焦急无措时,团中央井冈山中心的龚文慧老师主动上前询问情况,没有丝毫犹豫便帮我妥善解决了难题;带班老师王新新更是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因实践团人数较少,许多活动中他都主动协调资源、全力提供支持,从行程调整到细节叮嘱,始终耐心细致,像家人一样温暖。这些看似细微的帮助,却像一束束温暖的光,驱散了陌生环境中的局促与不安,也让我真切体会到 “井冈山好客气” 的淳朴热忱。我忽然明白,“军民鱼水情” 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它藏在陌生人之间不假思索的善意援手里,藏在师长对后辈毫无保留的悉心呵护中,更藏在这片红土地代代相传的温暖底色里,成为井冈山精神鲜活的注脚。

二、萍乡续情:以点滴行动传递精神与热忱

原以为井冈之行便是与江西缘分的终点,未曾想下山后,一份新的联结悄然开启 —— 我有幸以生活班主任的身份,参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组织的萍乡五大学科学科领航名师研修班。当 “江西萍乡” 四个字清晰地出现在行程表上时,心中满是意外的惊喜与莫名的感慨,一份源于井冈山的使命感更油然而生:我要把在井冈山收获的温暖与精神力量传递出去,让 “代代相传” 的井冈山精神,在赣湘教育同行的交流中落地生根,长出新的枝叶。

开班典礼上,我亲身见证了这场赣湘教育交流的正式启幕,也深深感受到其中的厚重与温度。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彭露老师作为主持人,以清晰流畅的话语介绍出席典礼的领导嘉宾与参会人员,温和的语气让现场氛围既庄重又亲切;学院院长刘利民教授的致辞,既饱含对研修班学员的殷切期望,又结合当下学科发展趋势,为大家勾勒出课程创新的清晰方向,每一句话都透着对教育事业的深耕与热爱;萍乡中学的何美红老师作为学员代表发言,言语间满是对此次研修学习的热切期待,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热忱,那份对教学的执着、对成长的渴望,与井冈山精神中的 “坚守” 不谋而合;萍乡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副局长聂志勇同志的讲话,更从地方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深刻强调了此次研修的重要意义,让我愈发清晰地感受到教育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置身其中,我不仅看到了赣湘教育人对专业的追求,更体会到这份跨地域联结的珍贵,也更加坚定了要做好服务、传递温暖的决心 —— 我要做赣湘情谊与井冈山精神的 “传递者”。

研修班的第一节课后,当周南中学英语老师的讲座圆满结束,我第一时间将提前整理好的课件主动分享给参训学员。看着大家接过课件时真诚的感谢,心中没有丝毫的功利,只有满满的荣幸与踏实。这份小小的分享,既是湖湘学子对井冈山“好客气” 热忱天性的自然流露,更是对井冈山精神的切实践行与传承。就像当初龚文慧老师帮我解决充电宝的燃眉之急、王新新老师为实践团全力协调活动那样,我以这样微小的行动,让萍乡的教育同行们感受到跨越赣湘地域的温暖;也让井冈山精神从井冈山的红色沃土,走进了萍乡的教育现场 —— 它不再是历史书中的精神符号,而是融入日常工作的行动指南,在 “分享课件” 这样的小事里,延续着精神的接力,传递着温暖的力量。

回望这两段与江西的相遇,从井冈山到萍乡,从红色教育到教育交流,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井冈山精神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也不是束之高阁的文物,它藏在每一次真诚的帮助里,藏在每一份主动的付出中,更藏在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联结里。它是革命年代红军将士的 “不怕牺牲”,也是新时代陌生人之间的 “守望相助”;是先辈们在艰苦岁月中的 “艰苦奋斗”,也是我们当下在岗位上的 “尽责奉献”;是发姑跨越一生的 “坚守”,也是教育人对专业的 “执着”。

未来,我会带着这份赣湘情牵的感动与力量,在教育之路上坚守初心 —— 把井冈山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用红色故事滋养学生的心灵,让年轻一代读懂信仰的力量;在生活之中传递善意 —— 像龚文慧老师、王新新老师那样,以微小的行动温暖身边人,让 “好客气” 的热忱与 “代代传” 的精神,成为生活的常态。我始终相信,精神的传承从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要每个人都愿意做精神接力的 “普通人”,从整理一次挽联、分享一份课件、帮助一个陌生人这样的小事做起,红色基因便会在代代相传中永葆活力,这份跨越赣湘地域的精神共鸣,也会永远在前行的路上绽放光芒,照亮更多人的旅程。

撰文 | 王妍

图片 | 陈苗

审核 | 成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9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