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赴天津实践队:平津战役纪念馆中的爱国精神

发布时间:2025-08-24 15: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云圣   阅读 2.8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4日讯(通讯员 赵云圣)7月13日,长安大学赴天津“赓续红色血脉·探寻文化足迹”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平津战役纪念馆,在历史物件以及战役内容的记录中,感悟爱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实践队员进入纪念馆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聂荣臻元帅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七个金色大字。这座纪念馆,以中轴对称的庄严布局,将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雄浑融为一体。胜利广场上,两根红色花岗岩圆柱托起锻铜战士雕像,象征着东北与华北军民并肩作战的钢铁意志;广场中央,三棱刺刀纪念碑直指苍穹,仿佛在诉说着那场改写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

实践队员步入序厅,首先看到的是铸铜群雕:《走向胜利》。这座铜像凝固了历史瞬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位领袖阔步向前,背后巨幅壁画《胜利交响诗》以磅礴笔触再现百万军民浴血奋战的场景。

图为进入平津战役纪念馆门口摆放的铜像 夏浩然 供图

在战役决策厅,田启良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述了这一段历史。毛泽东亲自制定“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战术,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与华北军区部队形成战略包围。天津国民党军城防部署图的发现堪称传奇:地下党员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份“生死图”送出,让我军炮火精准摧毁敌军防线。展厅内各种泛黄的作战地图与珍贵电文无声诉说着领袖智慧。

战役实施厅通过各式文物与多媒体技术,让实践队员们对平津战役的艰难险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长枪短炮,各类武器锈迹斑斑,无声地诉说着这一段历史的不易。玻璃展柜里,泛黄的作战地图上还留着红蓝铅笔勾勒的进攻路线,边角被反复折叠的痕迹像一道道凝固的褶皱。墙上的黑白照片里,战士们裹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衣,在寒风中握紧步枪,眼神里的坚毅穿透了近百年的时光。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战役实施厅 孔繁明 供图

人民支前厅内,实践队员们看着独轮车矩阵深受震撼。3000余辆木制推车首尾相接,车轮上斑驳的军鞋印记,无声见证着华北百姓“倾家荡产支援前线”的壮举。百万民工组成的运输长龙,构筑起比钢铁更坚固的后勤长城。一张张黑白照片,无不让实践队员们肃然起敬。

英烈业绩厅的烈士名录墙前,实践队员驻足良久。6888个名字,6888个英魂,无不歌颂着勇气与意志,这份为国捐躯的决心和毅力。

图为实践队员观看英烈名单 夏浩然 供图

站在胜利广场回望,每一件展品都是血与火的见证,每一段故事都藏着不屈的灵魂。胜利从来不是偶然,是无数人用生命铺就的道路。实践队员们怀着最崇高的敬意缅怀为国捐躯的英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云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