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点起,舞步扬,淮河岸边灯影长。”在安徽省蚌埠市冯嘴子村的花鼓灯传习所里,安徽财经大学“非遗薪传”社会实践团队员们正跟着老艺人学习“颠三步”,鼓点声与欢笑声交织成动人的乡村乐章。2025年7月13-15日,安徽财经大学付航、代晨阳、安浩勇、王华宇开展以“探寻花鼓灯文化传承路径,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为主题,深入蚌埠市多个村落开展实践活动,用青春力量为这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活力。
实践团首站来到素有“中国花鼓灯艺术之乡”美誉的冯嘴子村。在花鼓灯大师冯国佩故居,78岁的非遗传承人冯爷爷用沙哑却充满激情的声音讲述着花鼓灯的百年变迁:“旧社会咱靠它讨生活,新社会它成了宝贝疙瘩,可不能在咱这代断了根!”老人边说边示范经典动作“鹞子翻身”,虽年近八旬,腾跃间仍显当年风采。队员们围在老人身边,用笔记本和镜头仔细记录着每一个细节,生怕错过珍贵的传承瞬间。
在传习所排练厅,队员们见到了正在刻苦训练的少年学员。12岁的李欣雨手持彩扇,为大家表演了刚学会的“扇花组合”,灵巧的扇影与轻快的碎步赢得阵阵掌声。实践队员们也跟着学员们学起了基础动作,从“兰花指”的拿捏到“鼓架子”的亮相,在老艺人的耐心指导下,逐渐领悟到花鼓灯“神形兼备、动静结合”的精髓。“看似简单的扭腰摆扇,实则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表达。”队员王雨桐在实践日志中写道。
为全面掌握传承现状,团队兵分多路走访当地文化站、民间艺术团和村民家庭。通过发放200余份问卷、开展30余次深度访谈,队员们梳理出详实的调研数据。结果显示,当地政府通过设立传习所、举办文化节等举措取得一定成效,但专业师资短缺、年轻传承人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愿意沉下心学戏的越来越少了。”村文化站站长的话让队员们深感责任重大。
实践期间,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为传承献策出力。金融专业学生设计出“非遗文创众筹方案”,会计专业学生协助传习所规范财务管理,文传专业学生则拍摄了系列短视频教程,将“鼓架子”“兰花”等经典角色表演技巧拆解传播。他们还在村头广场举办“花鼓灯嘉年华”,教村民跳简化版舞蹈,让非遗艺术走进日常生活。
实践总结会上,团队形成《花鼓灯文化传承现状调研报告》,提出“非遗+电商”“非遗+研学”等创新建议。队长李浩然表示:“安财学子不仅要懂经济会管理,更要传承文化根脉。此次实践让我们明白,非遗传承需要创新思维与青春力量。”
如今,队员们制作的花鼓灯文创产品已在当地小有名气,拍摄的短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10万。安财学子用实际行动证明,大学生完全可以成为非遗传承的生力军,让淮河岸边的花鼓灯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云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