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 杨彤、缪雨汐)7月25日下午,“耆影拾光”社会实践团在季康松老师带领下,奔赴慈和康复医院开展实践活动,专程拜访年近90岁的老教授武珍。活动现场,团队成员缪雨汐与武珍老师初次接触,轻握其手时,感受到掌心传来的温暖,缪雨汐感慨“老师的手像太阳一样温暖柔软”。在医院会客室,88岁的武珍教授虽因陪伴老伴在此休养,却依旧精神矍铄,还亲手为同学们斟上清茶。当团队成员刘飞阳架设摄像机时,这位培养出11位正教授的教育工作者笑着安抚:“孩子们别紧张,就当是陪奶奶聊天。”此次社会实践,既是对武珍老师的访谈,更是对“五老”精神的深入学习。武珍老师的回应,也为实践活动赋予更多意义 。
▲图为武珍老师认真回答实践团的提问
一、拓荒启程:从保送生到第一代幼教人的淬炼
1951 年初夏的金华南溪县中,16岁的武珍因全校总成绩第二名,成为全县唯一保送杭州师范幼师科的幸运儿。在解放初期的教育拓荒年代,这批保送生肩负着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幼儿教师的使命。当时的杭州师范幼师科,全省每个县仅一个名额,堪称那个时代的 “强基计划”。回溯教育往事,武珍老师眼中漾起骄傲的光,那光里,藏着1951年初夏保送杭师幼师科的幸运,更映着初代幼教人拓荒的滚烫热忱 。
▲图为“耆影拾光”社会实践团对武珍老师进行访谈
二、薪火续燃:教管领域的深耕与育人哲学的践行“耆影拾光”社会实践团和武珍老师合影
回溯至1988年深秋,浙江教育学院教管系因人才短缺陷入发展困境,13人规模的小系,连维系运作的系主任都空缺,亟待专业人才破局。恰在此时,52岁的武珍教授在浙江省社会科学五年规划研讨会上,与杭师班主任意外重逢,凭借出色教管能力,经班主任连夜力荐,武珍教授以 “人才引进” 身份投身杭州教育事业,为教管系发展注入关键力量 。
投身工作后,武珍教授展现出严谨务实的专业态度。审阅高亚兵老师讲稿时,她以红笔细致批注47处修改,泛黄备课笔记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成为解码教育管理的 “密码” 。谈及 “三三制” 分配方案,武珍教授目光坚定:“创收的每一分钱都要晒在阳光下,公平比分量更重要,就像分蛋糕。” 这一理念,让团队成员杨子恒深受触动,感慨 “武老用一张分配表,教我们懂管理即育人” ,生动诠释教育管理的温度与深意 。
时光流转至1999年,74岁的武珍教授本可安享含饴弄孙之乐,却心系教育,奔波在教学督导一线。当发现被学生 “轰下台” 的青年教师课纲出彩,她主动示范讲课技巧,全力扶持这位教师成长,使其日后成为教学能手。武珍教授 “既修枝桠也护嫩芽” 的育人哲学,结出丰硕成果,教管系走出11位正教授、3位厅级干部 。团队成员杨彤深受感染,在采访本记下感悟:“好老师要像园丁,既修枝桠也护嫩芽。” 武珍教授以行动,为教育传承与人才培养写下生动注脚 。
▲图为“耆影拾光”社会实践团和武珍老师合影
7月25日,在慈和康复医院会客室,一场跨越68年的教育对话温暖上演。年近90的武珍教授,以半个世纪教育实践为底色,向“耆影拾光”社会实践团青年学子,阐释“修枝护芽”育人智慧——既要如批改教案般严谨治学,也要似扶持青年教师般包容成长。这场对话被制作成短片,成为教育精神传承的“传灯礼物”。指导老师季康松表示:“这是教育方法的传递,更是精神接力。武老师在青年时课桌前备课的坚韧、银发之年督导课堂的热忱,正通过这样的对话,在年轻一代身上延续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