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近日,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数智赋能,普语润藏”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访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群团工作部,参观江孜县阿佳格桑工坊,开展系列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观摩、访谈交流,亲身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氆氇织造技艺的魅力。
▲图为实践团在阿佳格桑工坊与非遗传承人的合照
在群团工作部座谈期间,央吉书记详细介绍了氆氇技艺的历史底蕴、文化价值及产业化发展路径,她讲到:氆氇作为藏族传统手工毛织品,曾是西藏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随着政策的支持与不断创新,现如今已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展示藏族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图为江孜县群团工作部访谈
座谈结束后,实践团来到阿佳格桑工坊。工坊里琳琅满目的氆氇、卡垫、羊绒围巾与羊绒毯子,以及阿佳们娴熟的编织技艺,让团队成员深深沉醉于非遗文化的魅力之中,心中满是敬畏与震撼。
▲图为阿佳格桑工坊手工艺品展示
工坊负责人格桑卓玛带领队员们参观了技艺精湛的藏族女工匠开展传统织造的全过程。有的工匠正在制作藏族卡垫,有的则专注于氆氇织造,随着织梭的规律运动,彩色羊毛线在经纬交织中逐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图案。格桑卓玛意味深长地向队员们讲到:江孜县政府对氆氇相关技艺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在材料上,将羊毛转化为羊绒,氆氇的附加值更高。同时,对织布机也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改造,功效比旧式织机可以提高3到5倍。更关键的是,这些改造真正实现了从一个传统的地方性民族手工产品,成为了具有国际性的时尚产品。
▲图为在编织氆氇的手工艺人
接着,实践队员们认真向格桑卓玛请教氆氇的制作方法,格桑卓玛从穿织梭到脚踏耐心的向队员们演示氆氇的编织过程,多位实践团成员也都纷纷上机实践,体味氆氇的编织过程。同时实践团成员们制作短视频、公众号推文等,让上千人了解到非遗氆氇,助力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编织氆氇
此次走访江孜县群团工作部和阿佳格桑工坊,团队成员们不仅近距离领略了氆氇、卡垫等非遗产品的精致,更在格桑卓玛的讲解与指导中,感受到了非遗文化背后代代相传的艰辛历程。这份对传统的坚守与热爱,让实践团对非遗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坚定了守护文化瑰宝与推进乡村振兴的决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雷雨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