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 张文洁) 7月20日至23日,南京理工大学“漆彩葫芦娃”社会实践队深入江苏省南京市,开启为期4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员们通过口述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深度挖掘大漆葫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价值,助力非遗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与创新发展。
走进“九十九间半”:触摸非遗文化根系
实践队成员首站前往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开展实地调研。在系统了解了南京百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聚焦葫芦画这一特色非遗,深入探寻其传承脉络与发展历程。随后,成员们来到“金陵葫芦张”张苗老师的彩绘葫芦画坊,千姿百态的葫芦上既有十二生肖、川剧脸谱等传统文化题材,又有很多融入时代潮流的元素,各种造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作为金陵葫芦艺术的重要分支,彩绘葫芦以“绘”传情,大漆葫芦以“髹”载道,虽技法工艺不同,却共享着‘葫芦纳福’的文化根脉,诠释着非遗文化的多元生命力与传承智慧。
▲图为张苗老师彩绘葫芦画坊
对话非遗传承人:一漆一葫淬炼光阴
为揭开大漆葫芦非遗技艺的奥秘,实践队成员对90后大漆葫芦非遗传承人朱威宇进行了专访。朱老师选择将大漆与葫芦画进行创新性融合,是源于他在一次展会上结识了研究大漆技艺的老师,大漆呈现出的独特色彩与优良特性,使他不禁思考“既然大漆能够用于漆珠、漆扇创作,为何不体现在葫芦上?”有了想法后,他便在张苗老师的指导下开启大漆葫芦技艺的探索。在向成员们讲述大漆葫芦制作流程时,朱老师表示,大漆葫芦对选材、湿度等都极为讲究,后续糙化、调漆、起纹、刷漆、磨显、抛光等环节,每一步都考验耐心,制作一只大漆葫芦往往得花三至六个月。他还向团队成员分享了因环境湿度差异导致大漆无法阴干成理想光泽,最终经过多次试验才找到原因的经历,“老师们教授技法和理论知识,但是每个人做出来的效果是有差异的,都得自己摸索。”
▲图为朱威宇老师向团队成员展示大漆葫芦制作流程
如今,朱老师和团队伙伴通过大漆、掐丝、烙画、镂空等技法,让葫芦画摇身一变成为“时尚单品”。他也会在不老居开设相关体验课程,教年轻人和小朋友制作葫芦。“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大漆葫芦成为更亮眼的文化名片,让更多人了解、爱上这门非遗技艺。”他笑着对成员们说。
▲图为朱威宇老师向团队成员展示大漆工艺作品
不老村见学:文旅融合唤醒乡村新活力
作为南京市首家民俗文化体验馆,不老居民俗文化体验馆不仅是不老村的文化地标,更是其鲜活的文化名片。实践队成员在对体验馆馆长徐仁萍采访后了解到,不老居目前重点推广葫芦画非遗文化,其价值从不是简单的“卖产品”,而是让每个走进来的人,都能与传统文化产生一点温暖的联结。徐馆长表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博大精深,传统非遗文化的薪火相传,正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守护并发扬光大。
不止是大漆葫芦,村里的烙画、竹编、扎染等非遗项目,如今也都成为了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活态展品”,让游客在消费中读懂文化,在体验中传承记忆。“单靠一个院子成不了气候,得让全村人都尝到文化的甜头。”这是徐仁萍常挂在嘴边的话。不老村也正是通过让非遗“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以产业赋能乡村发展,构建起了“非遗活化——体验赋能——乡村振兴”的完整生态闭环,让文化名片更具历史厚度,更显时代活力。
▲图为不老居馆长徐仁萍接受采访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成员们纷纷表示,青年在非遗传承中的价值,不在于复刻过去,而在于用新语言和新视角,让古老技艺重换时代生机。当传承浸润温度,青年勇担使命,非遗便能永葆“不老”魅力。成员们也将带着这份感悟,在守护文化根脉的路上继续坚定前行。
▲图为成员们与朱威宇老师合影
撰文 | 张文洁
图片 | 温雪梅
审核 | 宣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文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