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护绿,循“法”而行:“无源洞”开发保护寻法治

发布时间:2025-08-23 01: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新蕊   阅读 9.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刘新蕊 王艺滦 刘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本调研团队重点围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生态文明理念,探索未开发溶洞的法律保护路径,以实际行动落实“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地质智慧和法治方案。

图为团队成员前往无源洞现场拍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履行者”实践团队赴湖北恩施开展实地调研。7月12日上午,团队到达巴东“无源洞”这一已开发的溶洞风景区,在景区刘经理陪同下,团队成员开展实地考察。考察过程中,团队对工作人员、景区管理层人员和游客进行了访谈问话,通过探究巴东“无源洞”这一已开发溶洞运营模式与生态保护措施,借鉴优秀的开发管理经验、总结需要避免的教训,为未开发溶洞的保护提供经验和借鉴。

图为团队成员与无源洞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循着溶洞的幽深的路径,借着斑驳的光影,团队成员与无源洞的工作人员攀谈起来。“无源洞开发于2000年,因洞深难穷起源而得名,为最大程度减少机械化对溶洞生态的破坏,所以无源洞在开发时以人工开发为主”景区的工作人员向两位同学讲述无源洞的开发背景。除此之外,在管理经营过程中为了保护溶洞原貌、减少人为破坏,景区采取了设置栅栏、限定游览路线等措施。

图为无源洞内景观   漫步在无源洞曲折的廊道间,实践团队无不被这里的生态环境所震撼。刘经理的话语里带着自豪:"这里的空气,是别处寻不到的清冽,这也是我们景区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的确,团队成员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其中之妙,不光是空气清新,这里的水源更是清澈。当话题转向溶洞归属时,工作人员毫不犹豫的说:“这当然是属于国家的了!”话语间透露着一股骄傲与底气,国家的支持与介入确实是为溶洞的保护开发提供了强大保障,这或许会是未开发溶洞保护路径的重要手段。

随着游览的继续深入,团队成员和工作人员王叔叔谈论到景区开发给生活带来的变化,王叔叔笑着说“变化还是很大的,我们这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是周边居民,搞景区开发确实花钱多,但能让周边居民有活干、有收入。对民营企业来说,带动乡亲们致富比单纯赚钱更有意义!”

图为团队成员与景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在肯定景区生态保护成效的同时,团队也注意到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一位来自武汉的游客李先生表示:溶洞景色确实震撼,但看到地上散落的垃圾有点影响游览心情。工作人员透露,景区虽设置多处垃圾桶和提示牌,仍有少数游客环保意识不足,以后一定进一步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同时完善垃圾收集设施,共同守护珍贵的溶洞生态环境。由此可见,溶洞的生态保护还需进步完善,而且需要多方的协调与配合。

图为无源洞内存在的污染情况   通过对巴东“无源洞”这一已开发溶洞的考察与调研,实践团队总结了溶洞优秀的开发管理经验,对于探究未开发溶洞的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站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上,团队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担当,探索生态保护与法治建设的协同路径,在溶洞的保护与开发领域为生态中国与法治中国的建设贡献青年力量!展望未来,“履行者”实践团队将继续深入豫西,湘西北等典型喀斯特地貌地带,深入考察了解鸡冠洞等地质遗迹,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智慧!

撰文 | 王艺滦

图片 | 刘壮

审核| 刘新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新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1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