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邮电大学赴贵州“陕澳同心·黔行筑梦”实践队与澳门青年志愿者协会相约奔赴台江县排羊乡南林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溯源-实践-传承”三维途径,赋能乡村振兴,让传统文化在振兴实践中绽放光彩。
溯源南林岁月:从历史记忆到时代回响
初到南林村,实践队便开展深度走访调研,走访苗绣人家,寻访文化印记。队员们拜访了老支书李真荣和116户苗族老乡,细心采集整理了丰富的苗族传统技艺资料、民俗风情故事。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有助于挖掘和保存南林村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更有助于传承与弘扬当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苗族的传统技艺与文化魅力成为激励当代青年了解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鲜活教材。
图为“陕澳同心·黔行筑梦”实践队成员携带生活物资走访村民家
深耕乡土实践:从校园美化到田间行动
实践队将“行走的思政课”搬进田野乡间。在南林村小学,实践队成员和澳门青年志愿者化身“乡村小学美容师”,顶着骄阳铺设、绘制纪念墙砖,为校园布置灯光晚会,以实际行动参与校园环境整治。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实践队深入田间,走进冰球子种植基地和水稻种植农田,了解农产品种植、养护、采摘、销售方法。队员们还与同吃同住的老乡共烹佳肴,在餐桌旁聆听村寨发展的故事,以美食交流不同餐饮文化。调研中收集的17条民生建议,部分已形成方案获得当地村委会认可,将青年学子“深入基层、服务乡村”的热情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助力。
图为乡村小学环境美化前后对比图
图为“陕澳同心·黔行筑梦”实践队成员参观冰球子农业产业基地
图为陕澳两地志愿者共绘南林村葡砖纪念墙
传承苗家文化:从个体担当到集体共鸣
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期间,队员们与村干部座谈交流。双方围绕冰球子等特色农产品销售、苗绣银饰文化推广等具体问题聊思路、想办法,用接地气的交流对接校地需求,让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播。在南林村,队员们换上苗族盛装,用短视频等新手段,将冰球子、百香果等“山货”搬上网络。这种“互联网+农业”新模式,正实实在在地拓宽销路,擦亮南林品牌。
图为“陕澳同心·黔行筑梦”实践队成员与孩子们一起进行绘画创作
图为陕、澳、黔三地联合组织苗寨文化晚会
图为陕、澳两地志愿者与村中孩子们合影
实践之行转瞬即逝,但在南林的土地上刻下了青春与文脉交织的深深印记。这不是简单一次简单的“三下乡”活动而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因对文化的热爱汇聚一堂,用笑容书写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故事。
(通讯员:同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同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