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崮乡情寻・三线焕新”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赶赴山东省临沂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并精选山东蒙阴县岱崮军工小镇和山东临沂银东社区两个在军工遗产活化利用上极具代表性的实践对象开展调研。此次暑期实践活动旨在感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总结提炼三线精神赋能社会发展的崭新路径,为三线军工遗产活化利用提供兼具实践性与可行性的经验范式,为推动新时代传承歌颂三线精神贡献青年智慧、青年力量。
深入实地调研,重温激情岁月
实践团队首先来到蒙阴县岱崮镇人民政府,与当地政府对接。岱崮镇镇长王均镇协调各部门向实践团队提供大力支持,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随后,曾任山东省红光化工厂党委副书记兼副厂长的穆宝忠书记向实践团成员详细讲述了三线建设的光辉历程,也讲述了在恶劣的环境下三线职工们克服重重困难,怀揣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与国家昌盛的热切期望,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谋发展的伟大精神。穆宝忠书记热情而又生动的的讲述,使成员们受益匪浅、感受颇多。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三线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红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党领导人民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实践团成员表示将牢记总书记的指示,认真体会穆宝忠书记对于三线精神的阐述,紧紧围绕本次实践的根本方向,认真学习并传承三线精神,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以伟大红色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图为穆书记为实践团队讲述三线军工厂历史
在穆宝忠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来到位于蒙阴县岱崮镇笊篱坪村的山东民丰机械厂旧址(军工代号9381,建于1965),该工厂曾为国防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但伴随国家政策的调整走向衰落,后工业遗址被开发为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文旅基地。漫步园区,一栋栋经过峥嵘岁月洗礼的建筑、一幅幅激动人心的标语无不诉说着那伟大的三线精神。入口处高大雄伟的毛主席雕像使实践团成员饱含敬意、心潮澎湃,门楼上镶嵌着“上山下乡”四个大字让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三线职工们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更加深刻地领悟三线精神,实践团队走进园区内所设立的三线军工博物馆,通过岁月的痕迹重温三线岁月。看着一件件三线建设文物、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句句震撼人心的标语,实践团成员深深地感受到三线军工遗产历尽岁月洗礼却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结束参观后,为更加具体地了解园区在三线军工遗产活化利用方面的实践探索,总结提炼传承三线精神的多元路径,实践团与园区负责人公丽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到园区通过打造三线建设研学基地、三线军工展览馆等红色文旅实现精神传承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实践团成员分享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园区的举措正是对总书记话语的积极践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三线精神传承路径的多元探索,对当下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军工博物馆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者是三线精神最好的传承者、弘扬者,因此实践团来到蒙阴县岱崮镇山东茂田园艺有限公司,拜访三线老职工公茂田同志。公茂田同志向实践团亲切讲述自己的故事:夫妇二人曾都是三线职工,1985年回乡创业扎根沂蒙,治理穷崮,历时20年把一座荒山变成了硕果累累的“花果山”。实践团成员怀揣着敬佩与感动询问公茂田同志是什么支撑他克服重重困难,把“荒山”变成“金山”。公茂田同志激动而又坚定地说:“是在军工厂那段艰苦而又光荣的岁月在我的心中激励我坚持下去,那段光荣的岁月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与公茂田同志的深度交流,给实践团成员们带来极大的震撼,使成员们明白了三线精神所蕴含的强大力量,更加坚定了要坚守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用红色文化凝聚人培育人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队与公茂田同志合影留念
拜访结束后,实践团来到山东崮园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并与崮园文旅负责人进行了深度交流,了解到崮元文旅在军工遗产活化利用上所探索出的创新发展路径。负责人也指出在发展过程中崮元文旅也面临着知名度不足、发展动力不足等困难。实践团队结合崮园文旅的发展现状与专业特长,以传承三线精神为根脉,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负责人表示团队提出的建议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将协同团队进行探讨,并将其有机融入文旅产业的发展中,实现三线军工活化利用更高质量的发展,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红色基因传承不变色、不变味。
▲图为实践团队与当地文旅局工作人员展开交流
三线军工遗产不仅在深山中得到良好的传承与保护,更真切地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山东省临沂市银东社区就是优良典范之一。实践团来到山东省临沂市银东社区,并举办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会谈,同时邀请到一些三线老职工参加。老职工们对于实践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在座谈会上分享他们三线建设时期的亲身经历,以及他们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对如何活化利用好三线军工遗产的看法。这次精彩的会谈不仅是故事的分享、历史的叙述,更是精神的传承,红脉的延续,使实践团队对三线建设及三线精神有了更加全面而又深刻的感悟,无数个伟大的三线建设者用汗水、用血泪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三线故事,熔铸出伟大的三线精神,红色的故事需要被人讲出来,红色的精神更需要被弘扬、被传承下去,这正是本次实践所坚持的课题,也是当下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所面临的课题。
▲图为实践团队与银东社区工作人员以及三线老职工的合影留念
“以脚步丈量山河,以实践体现担当。”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三线精神的强大力量。在实践活动结束前夕,实践团队再次与岱崮镇人民政府进行了专题对话。实践团成员积极分享此次社会实践的收获与感悟,真挚而又坚定的话语体现出他们对三线建设及三线精神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实践团成员对实践地点进行归纳整合,不仅提炼出各个地区对于军工遗产活化利用的成功经验,还总结发展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为岱崮镇如何实现资源的活化利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王均镇镇长深表感谢,表示将认真听取建议,在后续的工作中进行探索实践,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精神传承的协同共进,并在最后热情地为实践团队颁发感谢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三线军工文化遗产正是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伟大的三线精神。此次实践调研紧紧围绕三线精神的内涵、意义与传承路径这一主线,不仅彰显了三线精神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强大力量,而且凸显了三线军工遗产创新发展的潜力。实践团成员表示将在后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探索形成了具有推广性意义的实践范式,做到知行合一,为推动新时代三线精神的传承弘扬、三线军工的活化利用贡献青年智慧、青年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