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赋能乡村振兴│兰大马院学子赴微山县金乡县开展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调研

发布时间:2025-08-22 23: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斐   阅读 8.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响应国家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揭榜挂帅暑期实践团队近日赴山东省济宁市,在微山县与金乡县的红色沃土上,探寻革命精神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之道。这支由不同专业、不同省市兰大青年学子组成的团队,以青春视角洞察乡土中国,解析"守正创新"的振兴密码,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微山湖畔的晨光中,团队首站抵达曾见证"血战微山岛"战役的杨村。这片铁道游击队战斗过的土地,如今正书写着红色振兴的新篇章。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村书记殷书记向团队讲述了杨村的转型历程——作为微山湖秘密交通线的重要节点,这个承载着运河支队革命记忆的村落,曾一度面临"支部弱、群众散、产业衰"的困境。而今通过"红色引领、多元联动"的发展路径,杨村从昔日的"水沟沟"蜕变为集红色民宿、生态采摘于一体的"金沟沟"

▲图为殷书记为团队成员讲解

在杨村史馆的老照片前,队员们驻足良久。墙上泛黄的影像记录着铁道游击队在芦苇荡中穿梭的身影。团队走访发现,杨村的红色主题民宿通过沉浸式体验设计,让游客在住宿中触摸历史;生态采摘区则将红色记忆与绿色生态相融合,形成独特的文旅体验。当夕阳为微山湖镀上金边时,队员们看到杨村红色旅游与周边赏荷景区的联动效应,正让这片革命老区的生命力愈发旺盛。

次日清晨,团队辗转至金乡县鱼山街道。在王杰村的文化广场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碑前,鱼山街道书记刘尚斌向队员们讲述着英雄的故事:1965年7月,23岁的王杰为保护12名战友,毅然扑向炸药包,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担当。如今,这份精神已化为村落振兴的灵魂——在王杰纪念馆,实物展览与影像资料系统展现着英雄生平;知青点的旧农具旁,新时代的研学团队正在聆听讲解;而村里的奶梨种植基地,更成为红色精神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图为团队成员与刘书记的合影留念

团队走进王杰村奶梨园时,正值果树枝繁叶茂。村民介绍,这里的奶梨坚持使用农家肥培育,肉质细腻、清甜多汁,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金字招牌",更被赋予了特殊的教育意义——每颗梨都承载着"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内涵。如今,奶梨采摘园已成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热门基地,孩子们在体验采摘的同时,听老党员讲述王杰故事,让红色基因在田间地头悄然传承。依托红色文化打响的知名度,王杰村将奶梨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绑定,推出"摘英雄梨、悟王杰魂"特色线路,既让游客在舌尖品味清甜,更在心中种下精神种子,多元化的致富路径让村民的笑容愈发灿烂。

从精神高地到产业洼地,团队在鱼山街道团工委书记的引导下,走进被誉为"中国大蒜第一村"的崔口村。在山东省东运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队员们惊叹于这个曾"靠天吃饭"的村庄,如今已构建起从育种、种植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村党支部书记韩允其带领村民种蒜致富的故事令人动容:从1978年党员带头试种6亩大蒜,到如今全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超1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4.6万元,崔口村用"大蒜经济学"诠释了"党建引领"的实践力量。在党群服务中心的展板前,队员们详细了解到村庄如何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建设推动产业振兴,最终实现"小蒜头成就别墅村"的蜕变。

▲图为团队成员与鱼山街道团工委书记的合影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调研途中,这句嘱托始终回响在队员们心中。从微山县的红色文旅到金乡县的产业振兴,实践团队见证了杨村"红色资源活化"、王杰村"精神价值转化"、崔口村"组织力量催化"的不同路径。这些探索共同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红色基因与现代元素的交响,正是这片土地最动人的振兴乐章。作为青年一代,兰大学子们深感使命在肩——唯有将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用脚步丈量振兴之路,才能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赓续传承,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6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