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探寻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领略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近日,河北科技大学理学院“窑火薪传”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河北邯郸峰峰矿区,开启了一场学习磁州窑文化的精彩实践活动。团队通过走访磁州窑工坊、参与制作体验、对话非遗传承人以及参观磁州窑博物馆等一系列丰富形式,全方位沉浸式探索磁州窑这一古老艺术的文化脉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
一、“探寻磁州窑韵”主题研学:在历史脉络中触摸非遗温度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盛于金元,以“白地黑花、朴拙大气”独树一帜,其白地绘黑花、铁锈花等装饰技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民窑的典范”。团队成员走进邯郸磁州窑博物馆“千年窑火”专题展,北宋白地黑花梅瓶上疏朗洒脱的牡丹纹、金代磁州窑三彩枕的斑斓釉色、元代磁州窑大罐上豪放的诗文题记,件件展品以“黑白交响”的写意美学,将民间瓷器的烟火气与艺术性完美交融,令成员们惊叹“瓷中水墨”竟能泼洒出千年不褪的东方神韵。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博物馆“千年窑火”展了解磁州窑的产生过程
离开博物馆,实践团来到磁州窑丝绸之路主题公园。园内通过雕塑、壁画与实物展陈,生动还原了磁州窑瓷器沿丝绸之路外销的历史轨迹——从邯郸出发,经长安、敦煌,远至波斯、东非的商船与驼队中,都曾载着带有“白地黑花”印记的磁州窑瓷器。成员们在丝路沿线文化交融的故事中,更深刻体会到磁州窑不仅是民间生活的器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瓷质使者”。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丝路长歌主题公园浮雕
二、工坊里的“匠心传承”
实践团踏入磁州窑传统制作工坊。工坊老师傅引领团队逐一探访原料处理、拉坯成型、装饰绘制到入窑烧制的完整链条,细致解说每道工序的精髓:“磁州窑选用本地特有‘大青土’,需经风化、研磨、陈腐等12道古法,方能成就泥性的温润与可塑。”在装饰工坊,成员们屏息凝视匠人以竹笔蘸取特制黑釉,在素胎上勾勒出牡丹、婴戏等纹样,笔锋游走间,或浓或淡的墨色如宣纸晕染,传统技艺“以简驭繁”的智慧让青年学子惊叹!
图为团队成员在工厂参观非遗传承人制作磁州窑
接着,队员们采访到了磁州窑非遗传承人张邑水先生,听他讲技艺历史与传承困境,观看核心工序演示并体验操作,还就非遗传承创新交流。他还分享了推广举措,队员表示会助力非遗传播,后续实践队将做宣传材料并开展相关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张邑水老先生时的画面
在体验环节,非遗传承人一边耐心讲解,一边手把手地教成员们进行白地黑花创作。成员们怀着敬畏之心,手持画笔,在素坯上小心翼翼地勾勒着图案。当第一笔黑花在素坯上绽放时,成员们感慨万千:“原来每一件磁州窑瓷器都是工匠与时光的对话,笔笔皆心血,处处见传承。”
图为非遗传承人指导团队成员体验拉坯工艺
三、“窑火薪传践行”志愿服务:让非遗文化走近大众
实践团还走进当地公园和保定地区小学宣传磁州窑文化。在小学,成员们播放纪录片介绍制瓷过程,给孩子们讲磁州窑外销故事,通过自由绘画体验“白地黑花”绘画工艺,增强孩子们对磁州窑的认识和兴趣,在互动中埋下传承磁州窑文化的种子。
图为孩子们在纸上体验白地黑花工艺的成果展示
图为宣讲活动结束后与孩子们的合照 在公园,成员们用宣传单展示经典纹样,向市民讲解“白地黑花”的独特魅力,解答市民对原料等问题的疑惑。
图为团队成员在当地公园进行磁州窑宣传活动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磁州窑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更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传播磁州窑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为活动结束后团队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勾思孟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