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青春灼灼。近日,河北科技大学传“隆”薪火队深入承德隆化县,围绕志愿宣讲、助农扶贫、教育帮扶等主题开展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分赴东升村、三家村、北铺子村及董存瑞纪念馆,以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践行使命,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播撒希望,在志愿教育的课堂里传承精神,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志愿宣讲:让英雄精神照亮青春航向
董存瑞纪念馆小队以“传承英勇精神,讲好英雄故事”为己任,在纪念馆开启了为期数日的志愿讲解服务。队员们提前打磨讲解词,通过模拟演练、互相点评提升专业度,面对旅行团、各单位活动队伍及教师群体时,以饱满热情生动再现董存瑞烈士的英勇事迹,让参观者深切感受先辈的家国情怀。
7月7日,正值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小队在防空警报响起时组织集体默哀,并向馆内儿童讲述历史意义,将教育与时代记忆相结合。此外,队员们还排练特色手势舞、合唱歌曲,以年轻化的表达让英雄精神焕发新活力。他们的讲解不仅赢得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更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传承精神火种是青年使命”的内涵,让奉献精神在青春实践中代代相传。
助农扶贫:用专业视角激活乡村潜力
三支驻村小队深入田间地头,聚焦乡村产业发展与民生需求,为助农扶贫注入青春智慧。
北铺子村小队实地考察当地特色产业,从170亩大樱桃采摘园的37座设施暖棚,到“靠山吃山”的铁矿、膨润土开采业,再到光伏发电等多元收入来源,队员们详细记录产业现状,与驻村干部探讨发展瓶颈。值得一提的是,小队还特别关注河北科技大学驻村书记与北铺子村的历史渊源,深入了解驻村工作为村庄带来的变化,以“校村联动”的视角思考助农新路径。
东升村小队则深耕“接地气”的调研:走访村民了解基础设施变化,向农户请教珍珠油杏、玉米等作物的生长习性,甚至参与包包子、帮村民统计田亩数,用实际行动融入乡村生活。队员们还深入纱帽翅山果园,听果农讲解果树间作技术与收成情况,为农产品推广积累第一手资料,让“助农”不止于口号,更落在田间地头的实干中。
三家村小队聚焦产业与教育双帮扶,既考察冷棚种植的玉米、大葱、麒麟瓜等作物,记录养牛产业现状,又跟随驻村老师走访农户,了解土地包租、年轻人务工等民生细节。针对乡村教育短板,队员们连续多日开展作业辅导,结合家长反馈针对性解决学生知识薄弱点,用耐心搭建起城乡教育的桥梁。
教育帮扶:以爱心陪伴守护成长
教育帮扶是河北科技大学传“隆”薪火队的重要使命,各小队以“精准辅导+特色活动”为抓手,为乡村儿童送去知识与欢乐。
东升村小队为孩子们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辅导暑期作业时融入高效学习方法,还在七七事变当天组织红色画作与粘土制作,让爱国情怀在动手实践中萌芽。三家村小队则在辅导中记录孩子们解题的“突破瞬间”,并与驻村老师交流师资短缺等问题,为乡村教育建言献策。
北铺子村小队的辅导活动更显“人情温度”:7月7日当天,队员们先帮孩子夯实课业基础,再用通俗语言讲述七七事变历史,带领孩子们绘制主题手抄报、折和平纸鹤,让历史教育与成长陪伴相结合,在孩子心中种下“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种子。
此次暑期实践中,河北科技大学传“隆”薪火队的学子们既当英雄故事的“宣讲员”,又做乡村发展的“调研员”,更成了乡村儿童的“陪伴者”。他们用脚步丈量隆化的土地,用眼睛发现乡村的潜力,用行动诠释青年的担当。实践虽短,却在奉献精神传承与乡村振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青春之花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翔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