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喜宴存古礼 云端直播探非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食趣味”三下乡服务队通过直播演绎大亚湾渔家婚俗非遗,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发布时间:2025-08-22 22: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谊   阅读 2.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28日傍晚,在广东惠州大亚湾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食趣味”三下乡服务队的队员们通过一场云端直播,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亚湾渔家婚俗带到了观众面前。这场以“潮起大亚湾,渔火照千年”为主题的直播活动,旨在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守护与传承地方传统文化。队员们将连日走访渔村、深入船头院落调研打捞的鲜活细节转化为一场引人入胜的“文化探秘”。直播中,他们呈现了向当地渔民采集的渔歌和仪式。有观众在弹幕中反馈道:“这种用当代叙事演绎非遗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也变得可感可触。”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当地居民了解渔家婚俗历史  钟灏晴供图

为了精准呈现这份珍贵的非遗,让直播间的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队员们深入渔村展开了扎实的调查走访。他们跟着出海归来的渔民家家户户串门,在晒着渔网的屋檐下听故事。在金门塘新村,队员们在热心居民的带领下,拜访了许多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以前在船上过日子,茶点叠得高,是盼着日子步步高,从顶层拿要说‘借贵气’,这规矩不能破。”老阿婆边说边比画,队员们围坐成一圈,沉醉在渔民们对传统婚俗的回忆中。

▲图为传统”学佬衫“手艺人为队员们讲解渔俗传统  李智钰供图

这些鲜活而宝贵的调研收获,成了直播里最动人的素材。镜头前,为了让观众朋友们更近距离地感受非遗服饰之美,主持人王子怡对三件不同风格的“学佬衫”进行了细致讲解:传统的靛蓝色款耐脏防晒,袖口的海浪刺绣暗藏着渔民顺应自然的劳作智慧;紫色改良款采用透气网面布料,针脚细密绣制的花朵纹样饱含吉祥寓意;而黄色创新款则在保留虾形盘扣等核心元素的同时,增添了立体装饰,更符合现代审美。讲解过程中,为了让观众获得更直观、真实的视觉体验,队员苏可滢身着黄色新款“学佬衫”款款走入镜头,配合王子怡同学细致讲解。

▲图为队伍成员直播展示婚俗服饰”学佬衫“  李智钰供图

在讲解迎亲环节的习俗时,队伍成员们还现场演示了“扒龙船”舞蹈的划桨动作:“以前用船迎亲,现在上岸了,这动作成了祝福‘一帆风顺’的符号。”屏幕上同步播放收集到的送嫁视频:新娘用红布遮脸,女眷们围着她模仿划船,两个“好命人”一人撑伞、一人持米筛护行,跨火盆时裙摆扫过火星的瞬间被镜头定格。当讲到“新婚夜新郎不入洞房”的古老禁忌时,主持人没有停留在“避红煞”的表层解释,而是引出调研时听到的说法:“这是老渔民对婚姻的考验——连一夜等待都熬不过,怎敢共赴海上风浪?”

直播间里,知识问答成了“民俗小测验”。王子怡和詹旭敏同学不断提问,“‘叫白’时男女方怎么交流?“学佬衫在婚俗里有啥讲究?”观众们高度参与其中,积极抢答。当原生态渔歌音频响起时,弹幕里有不少观众纷纷称赞道,“这音调太婉转动听了,吸引人沉醉其中”。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传统手艺人合影  李智钰供图

在这场直播中,队员们运用情景演绎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现场展示了向当地渔民采集的渔歌和仪式,并循着调研中触摸到的“传统新芽”——改良学佬衫上跳动的虾形盘扣、舞台上重现的“扒龙船”韵律,向观众娓娓道来。接下来,实践团将持续深耕非遗传承实践:拍摄系列渔家婚俗宣传片,用镜头完整记录“学佬衫”制作、渔歌传唱等核心技艺;在正在编制的大亚湾食旅地图中,将渔家婚俗板块作为文化核心重点呈现,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为这项省级非遗的活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通讯员:李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