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林妍汐、杨彤)
青山绿水间,蕴藏着发展的机遇。遂昌县湖山乡坐拥仙侠湖、温泉及湿地公园等优质生态资源,文旅潜力深厚,却也面临知名度有限、资源联动不足等现实挑战。在此背景下,8月14日至8月20日,浙江外国语学院“知行湖山·乡创共益”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湖山乡,开展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生态与文化价值转化,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发放传单等方式,助力乡村文旅在新媒体技术的滋润下焕发新生,探索高校力量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与政府工作人员合照
一、政策与资源:生态为本、数字助力,湖山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8月15日,实践团队首先对湖山乡副乡长及党群服务中心一位负责人展开采访,进行深入交流。他们都指出,湖山乡生态优势显著,坐拥仙侠湖、温泉、森林等多类自然资源,地心温泉、特色民宿等新兴业态也逐步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近年来得到明显改善。但对方也坦言,目前湖山乡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不高,整体知名度有限,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曝光不足,“宣传工作仍是我们需要加强的一环”。
与此同时,团队也走访了阿里云数字人直播基地,进一步探索技术赋能乡村文旅的可行路径。工作人员提出以“五好青年”——好景、好吃、好玩、好搭子、好未来作为短视频内容主线,并演示了借助AI工具实现从素材批量处理到多账号分发的全流程,极大提高了内容生产与传播效率。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阿里云数字人直播基地
团队认为,湖山乡不仅拥有优良的生态本底和明确的政策支持,更在技术合作方面具备巨大潜力。可依托数字平台,系统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IP,通过培训村民短视频技能、构建长效内容生态,激活文旅发展新动能,真正实现“高校赋能+技术助力+村民共创”的文旅发展新模式,走稳振兴之路。
▲图为团队成员在湖山乡人民政府与副乡长进行深入交流
▲图为团队成员跟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交谈
二、黄泥岭村:渡船连通“世外桃源”,耕读文化点亮乡村未来
8月16日,实践团队乘渡船前往黄泥岭村。近年来,在政府支持下,渡运条件持续改善;乘船途中,仙侠湖湖面开阔,水色澄碧,远山如黛,优美的湖景令人心旷神怡。
村中最负盛名的文化地标是躬耕书院。团队成员通过采访了解到,书院由杭州人士戴建军先生于2008年创建,2011年落成,其名源自“躬践农桑知国本,耕耘经史识心源”的理念。书院采用徽派建筑风格,白墙灰瓦,环境雅致,充满了传统文化气息。
书院不仅是一处建筑,更是一个公益文化平台。它曾发起“音乐筑梦班”,由中央音乐学院等名校教师无偿为本地孩子进行音乐潜能开发和艺术培养,并多次登上省级、国家级舞台。书院还在节假日为当地学生开设国学课程,并致力于传统农耕方式的实践与传承。
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团队获悉村民们对未来旅游发展充满期待,希望借助书院的文化影响力及独特的生态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团队认为,黄泥岭村集独特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持续的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于一体,其“文旅+艺术”的发展模式颇具潜力。如何将书院的文化资源、音乐特色与乡村旅游更深度地融合,形成可持续的吸引力,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
▲图为团队成员与黄泥岭村村民进行交谈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躬耕书院
三、走访与问卷:深入乡间街头,倾听多方声音共话发展
剩余时间,团队成员走上湖山乡街头,通过问卷调研和简短访谈的形式,与当地村民、商户及游客进行了广泛交流,并发放自制宣传单,介绍团队实践主题,鼓励居民借助新媒体传播家乡风貌。
在走访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近年来湖山乡发展步伐加快,游客数量明显增多。当地居民普遍对外来游客持欢迎态度,不少商户也表现出浓厚兴趣,愿意尝试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展示湖山乡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提升家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团队认为,民间蕴藏着传播家乡的意愿与能量,通过有效组织和技能赋能,可逐步构建“村民主动传播、游客自发分享、线上线下联动”的文旅推广生态,为湖山乡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关注与发展动力。
▲图为团队成员协助当地居民填写调查问卷
▲图为实践团成员邀请当地村民一起拍摄视频宣传
▲图为团队成员在湖山村街头发放传单
通过此次深入湖山乡的实践,团队以“知行湖山·乡创共益”为主题,圆满完成了一系列调研与赋能活动。成员们不仅系统梳理了当地以仙侠湖、温泉、森林为核心的生态资源家底,也真切体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里的生动实践——从守护一江清水的环保自觉,到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旅游、数字经济等绿色产业的探索。团队走上街头、深入村落,通过问卷访谈倾听多方声音;走入阿里云基地,探讨AI赋能乡村宣传的新路径;更乘船渡湖,亲身感受政府惠民工程带来的便利与湖光山色的魅力。
基于调研,团队的核心成果在于为湖山乡文旅发展提出了“内容+技术+人才”的赋能方案:即以“五好青年”为内容框架,利用AI工具提升短视频生产与传播效率;挖掘躬耕书院等文化地标的内涵,建议将其融入特色旅游动线;并通过宣传倡议,激发当地居民成为家乡的“代言人”,初步形成了“高校策划、技术支撑、村民共创”的乡创共益模式。
此次实践不仅是大学生的一次田野调研,更是青年力量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真正的乡村振兴,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是外来智慧与本土知识的结合,是基础设施与人文品牌的共建。湖山乡的绿水青山已然绘就,其通向“金山银山”的路径,则需要持续的创新与共同的耕耘。团队虽已离开,但“知行湖山”的旅程并未结束,团队期待以此为契机,让高校的智慧持续助力,让乡创的种子在湖山生根发芽,共绘一个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的未来湖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