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寻听障人群的就业现状与发展路径,6月25日-7月3日,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与信息工程学院赴杭州听障人群就业调研团,先后走进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以及雇佣残疾人企业,开启了一场聚焦听障群体就业的专项调研之旅。
特殊教育校园:就业背后的现实壁垒
6月25日,调研团首先来到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与老师及听障学生展开了面对面的暖心访谈。杨维成老师讲解,学院每年精心举办两场专场招聘会,诚邀企业进校园选拔人才。听障学生坦言:“我们这个群体大多更倾向选择薪资不错的分拣类工作,就业岗位也多依赖老师推荐。”沟通障碍、社会认知偏差、岗位适配度低等问题,依然是横亘在他们就业路上的“拦路虎”,而教师则成为了他们就业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图为图为调研团与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听障学生访谈 何萍 供图
残联与社区:政策帮扶的温度与力度
在滨江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副理事长贾胜军详细解读了帮扶体系:每月按残疾等级发放生活补助缓解生存压力,咖啡制作、西点烘焙等技能培训为就业铺路,“织光无声”手工社更成了聋人群体的“情感加油站”。“我们更需要技术含量高、沟通少的岗位,专注力是我们的优势。”滨江区聋协副会长魏雷磊结合自身经历的分享,为团队指明了岗位适配的关键方向。
采荷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陈杰深耕助残工作多年,他坦言:“帮听障人士找到工作不难,难在让他们融入社会。”街道通过搭建助残平台、提供免费集市摊位,让听障人士实现“家门口就业”。在社区集市上,听障摊主用手写板与顾客交流的场景,成了基层助残最生动的注脚。
▲图为滨江区聋协副会长魏雷磊分享就业感悟 何萍 供图
企业与“家”:尊重与陪伴的双重力量
杭州惠耳听力技术设备有限公司的调研,让团队看到了企业助残的典范。“岗位不是施舍,是他们凭能力争取的。”人力资源部殷经理的话掷地有声。这里的听障员工与健全人同工同酬,表现优异获表扬,犯错被客观指出,免费高端助听器、专项岗位培训等福利更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前台陈燕说道:“我想让孩子知道,妈妈和别人一样棒”;财务部王先生则坦言,上一份工作因沟通不畅影响效率,“沟通确实是我们工作中常见的难题。”
▲图为杭州惠耳员工分享工作经历 柴易凡 供图
萧山区所前镇残疾人之家则像个温馨的“避风港”,共有16名残疾人,涵盖智力、精神、听力、肢体等不同残疾类型。“我们通过承接手工活,让大家实现按劳分配,工钱统一发放。”钱站长介绍道。在这里,残疾人不仅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补贴,更在“有事可做、有友可交”的日常中提升了归属感。政府的持续救助与关怀,让他们的生活有了坚实保障,也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实践感悟:从“看见”到“行动”的认知跃迁
9天调研中,团队足迹遍布杭州市5个行政区、走深度走访6处实践地,初步的问卷数据显示68%的听障就业者月薪低于5000元,沟通障碍是他们最大的障碍,工作场所无障碍设施的普及率低,问卷数据显示仅28%的工作场所配备了必要的无障碍设施。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柴易凡 供图
团队深刻体会到:构建友好就业环境,需要技能培训的“精准滴灌”,需要沟通桥梁的“畅通无阻”,更需要全社会的“主动接纳”。此次实践构建了“走访观察-深度访谈-认知升华”的学习闭环。带着满满的实践收获与思考,浙江中医药大学的青年学子们将继续肩负使命,以专业知识武装,探索科技赋能听障就业的路径,让更多人听见“无声奋斗者”的心声,共筑平等包容的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梦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