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暑期实践队赴合作市开展“藏乡携手传薪火,华夏连心铸国魂”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2 17: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来康   阅读 6.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长安大学暑期实践队赴合作市开展“藏乡携手传薪火,华夏连心铸国魂”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李来康)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各族青年学子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 8月14日至8月15日,长安大学“藏乡携手传薪火,华夏连心铸国魂”暑期社会实践队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丹青绘脉·秘境寻踪:唐卡中的藏地文明基因密码

实践队首站走进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和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和甘南民俗文化展示体验中心调研参观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艺术。,甘南州唐卡艺术协会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贡保才旦为实践队详细讲解了唐卡的唐卡艺术悠久的发展历史、严谨繁复的制作技艺以及独特的艺术价值发展历史、制作流程及其艺术价值。他认为:“唐卡是藏地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唐卡艺术的延续在于薪火相传,更需要与时俱进。”同时,会长给实践队介绍了唐卡近年来的发展与传承,他强调,“唐卡艺术是藏地骄傲更是国之瑰宝,既需要薪火相传,也需要与时俱进。”  

随后,实践队前往在参观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参观中陈列的百米唐卡《红军长征过甘南》时,。队员们被这幅作品深深震撼。这幅总长111米的巨幅唐卡作品由甘南州七十多名各族画师历时一三年精心绘制的唐卡绘制完成,以细腻传神的笔触描绘了俄界会议、激战腊子口等红军长征两次途经甘南的关键历史场景,生动再现了红军在艰苦卓绝环境下的伟大长征精神,体现出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深厚情谊,同时将恢弘的红色革命历史与深厚的藏族特色文化完美融合,充分彰显了唐卡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超越时代的文化价值。运用传统艺术形式,再现了俄界会议、激战腊子口等红军长征两次途经甘南的关键历史场景。细腻的笔触下,“军民鱼水情”的场景好似历历在目,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将革命历史与藏地文化完美融合,展现了唐卡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而唐卡那不褪色的矿质颜料也将把这份民族团结、命运与共的情谊世代相传。

随后随后,,实践队前往甘南州唐卡艺术协会副会长华尔旦先生的工作室开展沉浸式唐卡艺术体验学习。在唐卡画师们指导下,队员们得以近距离观摩并亲身参与唐卡绘制,从构图、描线到上色, ​笔墨之间流淌的,不仅是唐卡艺术所蕴含的精妙技艺,更是各族华夏儿女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瑰宝所承载的审美追求与历史印记。通过沉浸式体验,队员们不仅感受到唐卡艺术所蕴含的匠心精神与独特魅力,深入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更增强了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还前往甘南州唐卡艺术协会副会长华尔旦先生的工作室,在几位老师的的悉心指导下,近距离接触这门古老的藏族绘画艺术,亲身体验唐卡绘制的精妙过程,笔墨之间,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通过亲身体验,队员们对唐卡艺术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唐卡制作

文脉甘南·言心共铸:王小忠文字里的共同体印记

为深刻探寻甘南文学创作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印记,实践队对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甘南州藏族作家王小忠进行了深度访谈。作为一名扎根草原、笔耕时代的书写者,王小忠始终致力于为民族文学注入鲜活的生命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王小忠曾历时多年游历考察黄河源区生态,真实记录当地牧民在严酷自然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与发展之道。其作品《草籽来自不同的牧场》,正是对黄河源区自然生态变迁与当地各族群众坚韧不拔守护家园的深情书写。谈及创作理念,王小忠谈到:“书写甘南,不应局限于传统游牧文明与现代化进程的交互融合,更要聚焦于各民族‘共筑家园’的集体智慧,要写出各族群众如何如同‘不同牧场的草籽’,在共同的家园土壤里相遇、交融、共生,让团结友爱的生命基因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代代相传。”他用朴实的笔触深入草原的肌理,生动彰显了新时代文学工作者在记录时代变迁、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文化自觉与担当。

通过这次访谈,实践队不仅深切感受到王小忠作家扎根故土、投身民族文学的热忱,更通过他笔下的“草籽”共生图景和“共筑家园”实践,深刻体悟到文学创作在记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不可替代的磅礴力量。

非遗瑰宝·千年传承:文化认同深植心田

实践队走进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开启探寻“汉藏走廊”文明交融的溯源之旅。馆内珍藏的彩陶、青铜器,以及反映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共生互补的生产生活器具,都是这片土地作为历史上重要民族迁徙走廊与文明交汇枢纽的无声证言,诉说着甘南在促进民族交流互鉴、丰富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与悠久根基。移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无论是瑰丽的唐卡艺术、华美的藏袍银饰,还是复原的传统村落实景,都生动串起了甘南地区文化发展绵延不断的源流。队员们不仅得以系统观览各族优秀传统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鲜活画卷,更从这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磅礴生命力与内在凝聚力。​​

本次参观为实践队队员们呈现了一堂深刻的“文化自信”与“共同体意识”实践课堂。它不仅夯实了队员们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认知,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于心,将文化认同坚定于情,并深刻内化为自觉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使命与担当。​

此次合作之行,实践队师生从唐卡艺术中感悟民族艺术的交融共生,在作家笔端探寻共同体印记的深沉力量,于博物证言里触摸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将文化认同厚植于心、使命担当融情于行,深刻体悟守护文化根脉、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精神家园的时代重任。实践队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持续深化实践成果,​积极担当文化使命,将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汲取的精神养分转化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实际行动,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长大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来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