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织绿绘新卷!广外学子深入桂头镇助力“绿美广东”建设

发布时间:2025-08-22 16: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雨婷   阅读 95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黄雨婷)七月盛夏,青春如歌。近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百千万工程"三下乡队伍 —— "绿织青路"团队满怀热忱,奔赴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开展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经贸学院青年学子组成的队伍将深入田间地头,通过为期五天的实地调研与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在桂头镇人民政府门口合照

7月12日,团队首站抵达大坝村。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近年来积极响应“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政策,通过土地集约化流转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形成“一村多品”产业格局。在与村委负责人访谈中了解到,大坝村通过组织村域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对道路两旁、公共区域的杂草杂物进行清理,设置垃圾桶并安排定期清理转运。同时积极宣传绿化环保理念,通过村广播、宣传栏等方式提升村民环保意识。调研发现,大坝村农户庭院多种植时令蔬菜和果树,并养殖家禽,形成小型生态循环系统。队员分组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与村干部、老党员、普通农户及返乡青年等群体进行交流,了解村民对“绿美”行动的高度关注和热切期盼。

▲图为团队成员与大坝村驻村书记谈话

7月13日,团队前往凰村调研。这个传统岭南村落依山傍水,常住人口以中老年和儿童为主。团队与村干部就庭院美化、公共“绿美角落”打造及垃圾分类推进等进行交流。据悉,凰村通过党员带头示范、组织参观学习、开展“最美庭院”评比等活动推广庭院美化;“绿美角落”建设优先利用闲置地、卫生死角、房前屋后边角地;主干道已设置分类垃圾桶,村民参与度正逐步提高。

7月14日,团队赴莫家村调研。莫家村以水稻种植为主,辅以花生、蔬菜等作物。村委书记介绍,该村以县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框架,落实“一村一规”“一地一图”,重点改造闲置地、废弃宅基地,将垃圾堆放点改建为公园广场,杂草丛生处修建花圃。团队观察到,莫家村睦邻广场原为“杂物堆放区”,经改造后铺设平整地砖,四周栽种绿化树木,增设健身器材和石凳,并设置“绿美宣传栏”展示垃圾分类知识。

7月15日,团队赴阳陂村开展实践活动。作为“绿美广东”重点示范村,阳陂村在广外驻村工作队协助下,形成“政府引导+高校助力+村民共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冯春华书记表示:“‘四小园’不仅是景观,更是产业。要把闲置土地盘活,让村民在种菜栽花的同时发展庭院经济。”团队成员就土地划分、作物选择、长效管理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参与除草、平整土地等实际工作。队员们分组走访农户,收集改造建议,划分责任区,共建示范性“四小园”。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团队深化了对乡村振兴实践的理解。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民攀谈进行调研

当日下午,学校学工部副部长毕建永、驻镇工作队曾伟佳及经济贸易学院党委陈哲副书记等一行专程赴阳陂村驻地慰问实践团队。在听取副队长姚宇桐关于团队深入四村调研的详细汇报后,陈哲副书记充分肯定了实践队前期展现出的良好精神风貌与扎实作风,并提出了三点期望:"真"体验,融入乡土中国;"实"调研,产出真知灼见;"严"纪律,筑牢安全底线。的发言则引发了队员们对"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深度思考。他深刻指出:"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绿'是基础,'美'才是核心与难点。我们广袤的乡村,最不缺乏的是自然之'绿',但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如何定义并塑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乡村之'美'——是环境整洁之美、是产业兴旺之美、是文化传承之美、更是生活富裕和谐之美?这需要你们在实践中用心观察、用脑思考、用笔记录。"学院领导的殷切关怀与高屋建瓴的指导,为实践注入强劲动力。

▲图为团队成员与学院领导合照


在为期五天的实践中,团队走访了桂头镇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村落,通过扎实调研探寻"绿美"建设的新路径。队员们白天走访调研,晚上整理资料,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共完成有效问卷124份,深度访谈46人次,收集村民建议78条。队员们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调研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大家相信,通过共同努力,一定能助力桂头镇找到“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此次社会实践展现了广外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为“绿美广东”建设和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雨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