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都舒峤、范芷瑜)7月8日下午,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芸香护卷,文润江南”——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苏州地方古籍活化实践团走进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东韵社区,开展“古籍保护与香囊制作”的奇妙课堂。苏大学子与社区青少年共同探寻“芸香防蠹”这一古老技艺,将古籍保护的科学性与传统文化的趣味性相融合,在芸草清香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里古籍保护的千年智慧。
“小虫”大危害,科普课堂敲响保护警钟
“古籍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然而,古籍常常遭受虫害的威胁。其中烟草甲和档案窃蠹对古籍的破坏最为严重。”在科普讲堂中,主讲人直击我国古籍保护中潜在威胁和薄弱环节。课堂的大荧幕上,毛衣虫、书虱、东方大蠊等古籍中常见的害虫图片接连呈现在社区青少年的眼前。青少年因对古籍害虫的危害缺乏认知,起初对这些形态各异的小虫不以为意。主讲人随即抽丝剥茧,介绍起这些不起眼的害虫:从虫种分类到体态特征,从蛀蚀机理到修复困境。一番讲解,社区青少年幡然警醒,开始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些古籍害虫——这些看似微小的蠹虫,竟是吞噬文明载体的“隐形杀手”。
▲图为主讲人与小朋友互动
青少年们普遍对古籍害虫产生了强烈的警惕心理。主讲人随即介绍起古今诸多的防虫方法,其中中草药防虫法尤其引发关注。“放置草药防虫,放置的是什么样的草药?”“草药不是对身体有益的吗?为什么在这里可以防虫呢?”在青少年的接连追问下,主讲人引出了本次实践课堂的核心——芸香草。其浓郁香气源自独特的化学成分,天然有效的驱虫特性,让它成为古籍保护的传统良方。科普课堂结束之后,对于这一株奇妙的芸香草,青少年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动手实践,体验芸香防蠹这一古老技艺的魅力。
古法新传,巧制“书香”之源
香囊制作环节展开,现场秩序井然又不失热烈。实践团提前备好干芸香草与成品香囊袋,青少年们分组参与,在志愿者的规范指导下有序操作:称量芸香草时专注校准分量,装填过程中小心把控力度,确保每只香囊既饱满又留足透气空间。
志愿者巡回其间,及时提供协助——扶正倾斜的袋口、拾捡散落的草叶、示范规范动作,保障制作环节高效推进。青少年们全程投入,从称量到装填一气呵成,动作虽略显稚嫩却透着认真,展现出对古籍保护技艺的尊重。
随着一只只芸香香囊制作完成,现场洋溢着实践收获的喜悦。这一环节不仅让青少年直观体验了“芸香防蠹”的传统智慧,更在动手实践中深化了对古籍保护的认知,为活动的文化传承目标注入了生动实践注脚。
▲图为小朋友制作芸香香囊
▲图为小朋友向镜头展示亲手制作的香囊
守护的种子,在馨香中萌芽
“这香囊我要放在书架上,保护我的书!”“原来“书香”真的是草药的香味啊!”活动尾声,青少年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分享着收获。一枚枚亲手制作的芸香香囊,不仅是一份独特的“文化伴手礼”,更在青少年心中悄然种下了关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智慧的种子。
撰文 | 都舒峤、范芷瑜
图片 | 张岩、黄芸
一审 | 刘馨悦
二审 | 范芷瑜
三审 | 贾扬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芷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