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香行千年:苏大学子将古籍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

发布时间:2025-08-22 15: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戴张茗、范芷瑜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戴张茗、范芷瑜)为切实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青年实践路径,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芸香护卷,文润江南”——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苏州地方古籍活化实践团于2025年7月6日至18日,在苏州工业园区蔺和社区、东韵社区、梅花社区等基层社区单位,组织开展了为期十四天的“古籍活化”主题社会实践系列活动。本次活动聚焦古籍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多元化、沉浸式实践模式,有效推动了古籍承载的历史文化以鲜活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与文化传播实效。

周密筹备:奠定古籍活化实践基石

为确保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效,实践团于活动前期进行了系统而周密的筹备工作。通过细致的采访和座谈等形式,深入了解了青少年对古籍文化的认知程度、兴趣点及学习需求。调研结果显示,尽管青少年群体对古籍文化充满好奇,但相关教育资源与宣传活动相对匮乏。

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成员们结合社会学院学科优势,精心策划了涵盖古籍修复体验、非遗技艺实践、文本实景寻访等模块的活动方案。同时,积极与目标社区建立联系,精准对接社区文化需求与青少年暑期活动安排,完成了场地协调、物料准备、安全预案制定等具体事务,为后续实践活动的有序高效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楮墨生辉:多维探索古籍活化路径

在为期十四天的实践阶段,实践团以“古籍活化”目标,开展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构建沉浸式古籍文化体验与传承场域。实践团面向社区青少年群体,系统开展了涵盖古籍知识普及、传统技艺体验与艺术创作实践等多维度的活动内容,各项活动循序渐进,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完整的古籍文化认知与实践体系。

活动以古籍修复知识宣讲为起点,实践团通过专业讲解,系统阐述了古籍修复的文化价值、基本原则、常见病害类型及基础修复流程。对于古籍的系统性介绍,使青少年们深刻体悟到古籍修复所要求的严谨态度、精湛技艺与非凡耐心,并在亲手操作中直观感知古籍作为物质载体的历史厚重感,初步理解了历代守护者“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授小朋友毛笔握笔姿势

在深化对古籍基本认知的基础上,实践团引入了芸香香囊制作项目。结合古籍中关于芸草防蠹的记载,实践团向孩子们生动讲解了古人保护书籍的智慧。青少年们亲手选取香料、填充香囊,在动手实践中不仅了解了传统书籍保护的物质文化层面,更通过嗅觉体验建立了与古籍保存环境的独特情感连接,多维度加深了对古籍保护的理解。

随后,活动聚焦于古籍的艺术审美层面。实践团设置了古籍纹样描摹环节,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古籍装饰图案供参与者临摹。通过细心勾勒线条、感受传统纹样的构图美学与象征意义,青少年们得以跨越时空,领略古籍装帧的艺术魅力,提升了对传统视觉文化的鉴赏能力。毛笔书写体验课程则紧随其后,引导他们使用毛笔尝试书写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书法字体。在提按转折间,孩子们不仅初步感受了汉字书写的韵律之美,也通过字体演变的历史脉络,直观理解了汉字作为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了对中华文字之美的认同感。

为更进一步了解古籍传播的历史条件,实践团特别安排了传统手工造纸体验。孩子们亲历了从纸浆制备到抄造、压榨、干燥的简化流程。通过亲手制作纸张,他们深刻体会到纸张作为知识传播基础媒介的来之不易,以及其物理特性对书籍形态、保存和修复的决定性影响,建立了对古籍物质基础的具身认知。

在掌握纸张特性后,实践团进行了线装书装帧技艺教学。孩子们系统学习了古籍线装的基本步骤,包括折页、齐栏、打眼、穿线等。通过亲手完成一本简易线装书的制作,参与者不仅掌握了传统书籍装帧的核心技艺,更深刻理解了“书”作为文化聚合体的物理构成及其所承载的形式美感。

最后,作为古籍传承的核心关键,活字印刷体验将活动推向高潮。青少年们亲手操作,经历拣字、排版、刷墨、覆纸、拓印等完整流程。在墨香与纸张的触碰中,参与者沉浸式体验了古代印刷技术的智慧结晶与独特魅力。实践团乘机阐释了活字印刷术在推动知识传播、文明演进中的创新性意义,有效激发了在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层思考。

通过上述紧密关联、层层递进的实践活动——从认识修复、理解保护、欣赏艺术、书写文字,到创造载体、装订成册、最终印刷传播——实践团成功构建了一个融知识性、体验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古籍文化传承场域。这一系列实践使参与者得以在动手操作中深刻感知古籍魅力,体悟传统智慧,有效推动了古籍承载的深厚文化以鲜活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体验。

▲图为小朋友在实践团成员指导下进行书签浸染

此外,实践团充分利用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组织开展了跟着古籍游苏州活动。成员们携带相关古籍文献,深入沧浪亭、文庙、醋库巷等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街巷、园林与古迹,通过严谨细致的文本记载与现存实景的比对考证,尝试复原古籍中描绘的古代城市风貌与生活图景。这一“纸上寻踪”的实践过程,是将静态文献记载转化为动态空间感知的关键环节,不仅深化了成员们对苏州城市历史变迁脉络与文化肌理特征的理解,更使其切身感受到古籍作为历史见证者的独特价值,有力验证了古籍活化在构建地方文化认同、建立历史与现实情感连接方面的重要作用。

▲图为实践团成员跟着古籍游苏州

结语:青春践行使命,赓续千年文脉

本次古籍活化社会实践活动,是苏州大学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投身新时代古籍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聚焦江南文化资源,通过挖掘江南地区古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探索文化育人的创新路径。

通过深入社区、扎根实践的历程,实践团成功将专业性较强的古籍保护与活化工作,有效转化为社会公众可感、可知、可参与、可体验的文化实践项目。团队成员在从周密筹备到多维实践,再到创新传播的全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的认识,更切实提升了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综合能力。

活动有效探索并初步形成了“古籍活化”的青年参与路径与创新模式,生动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人可参与、代代有传承”的鲜活生命力与强大感召力,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征程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持续贡献了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智慧、热情与坚实力量。

撰文 | 戴张茗

图片 | 俞思睿、王苏佳

一审 | 刘馨悦

二审 | 范芷瑜  

三审 | 贾扬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芷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