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商埠的蝶变:梧州骑楼城文化产业转型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8-22 15: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婧彤 范雨蕾 谢心怡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赵婧彤、范雨蕾、谢心怡)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苍梧骑迹新承"团队于7月4日至11日深入梧州骑楼城开展文化调研,通过文献梳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这座百年商埠向文化旅游地转型的脉络。调研发现,骑楼城作为岭南建筑活态博物馆,其发展轨迹既承载着商贸文明的基因密码,也面临着文化IP转化与商业运营的双重考验。

骑楼城的建筑肌理镌刻着梧州作为百年商埠的辉煌记忆。1924年因火灾重建后形成的连排骑楼,现存22条街巷构成广西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其柱头铁环、水门遗址等建筑细节,印证着"因水而生"的城市基因,1930年建设法案完成后的整体规划格局至今仍清晰可辨。80年代水路运输鼎盛时期,这里曾有"小香港"之称,商贾云集的盛况至今仍留存于青石板路的褶皱之中。2007年获评4A级景区后,街区历经四次升级改造,形成专业化的街区划分。

▲图为梧州骑楼城内世纪丝路国际街区店铺。谢心怡供图

实地走访中,团队观察到文旅融合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以"世纪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文创店铺,作为政府引进的"一带一路"项目,通过展示4国特色商品构建文化交流窗口。其微信小程序开发因商品种类多、需上传图片而推进较慢,目前仍处于搭建阶段。而"茶伯六堡昌"凭借专业茶艺服务,在骑楼城人流加持下实现分店最优业绩,印证着"专业+流量"的运营逻辑。但多数商户仍面临周中客流稀疏的困境,新迎客旅店经营者坦言"靠熟客维持生计",客源以游客、生意人及老年群体为主,近年受经济下行影响,生意勉强维持。

▲图为梧州骑楼城内新迎客旅店。谢心怡供图

文化传播层面,传统民俗活动呈现式微与新生并存的复杂图景。曾活跃的粤剧社团因年轻人外流逐渐沉寂,但醒狮元素仍通过商铺装饰延续生命力。游客调查显示,00后群体更倾向通过抖音等自媒体获取信息,对骑楼建筑主题文创如冰箱贴、美食地图小程序表现出强烈期待。

商户访谈揭示文化挖掘的深层困境。好市文创负责人直言,梧州骑楼面临"地理位置尴尬":既非壮族文化核心区,又与汕头、北海等地骑楼同质化,导致文创开发难以突围。这种文化定位的模糊性,在六堡茶推广中同样凸显——尽管其历史早于普洱茶,曾为出口茶和贡茶,普洱熟普工艺源自其现代工艺,但国内外知名度仍有待提升。

▲图为好市文创店铺宣传图。谢心怡供图

调研期间正值梧州文旅节,骑楼城临时增设的市集活动吸引了周边城市游客。但商户普遍反映政府扶持力度有限,除专项补贴外,线上推广、技能培训等支持较少。这种"政府热、商户冷"的现象,与街区商业无序分布的历史遗留问题形成叠加效应。

面对数字化转型与文化IP打造的双重命题,团队建议构建"政府引导+商户联动+科技赋能"的三维模式:短期内聚焦特色性原创文创开发,通过小程序整合美食地图等实用功能;中长期借助AR技术重现骑楼商埠盛景,联合高校建立文化研学基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雨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