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何言、黄致远)为深入贯彻《“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战略部署,,7月17日至19日,福建中医药大学“岐黄薪火,福见青春”实践队奔赴三明市大田县,开展为期三天的村级“中医阁”建设专项调研。实践队通过走访2个乡镇6个村级医疗点,实地考察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建设成效,以实际行动助力基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把脉基层明现状 问诊民生补短板
在梅山镇卫生院中医馆,实践队与坚守基层26年的陈之耀医生深入交流。“虽然设备简陋,但每个穴位都要扎准,每剂汤药都要熬透。”陈医生边演示针灸手法边讲述他的行医哲学。队员们分组调研时发现:治疗室内,老中医正在用雷火灸为患者缓解关节疼痛;煎药房里,智能煎药机与传统砂锅并存;候诊区中,多位村民表示“中药报销比例提高后,看中医更划算了”。这些鲜活场景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简、便、验、廉”的中医药特色优势。
(图示实践队采访陈之耀医生,黄致远 供图)
(图示实践队在梅山镇卫生院中医馆合影,黄致远 供图)
走进元安村“幸福苑”,实践队发现了基层智慧——该村将“中医阁”与长者食堂、老年活动中心有机融合,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综合体。82岁的陈阿婆刚做完艾灸,正与老伙伴们在活动室下棋:“以前腿疼要坐车去县里,现在走几步路就能扎针,做完治疗还能吃上热乎饭!”这样的一站式服务模式,为解决老年人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探索了可行路径。
(图示实践队采访陈荣良村医,黄致远 供图)
在实地走访调研中,实践队通过深入观察和访谈,发现基层“中医阁”建设仍面临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部分“中医阁”中医适宜技术设备相对老旧,影响疗效的发挥。除此之外,部分村医的技术水平有限、年龄偏大,在实施治疗过程中,存在不够规范化的问题,尤其在一些较为复杂的中医适宜技术上,存在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
(图示实践队在湖美乡西燕村中医阁合影,黄致远 供图)
(图示实践队在梅山镇沈口村中医阁合影,黄致远 供图)
青春良方纾困局振兴妙策启新途
结合调研情况,实践队与大田县总医院(南院区)相关人员开展座谈会。对方介绍,近年来县里虽加大了对“中医阁”的投入,但“村医老龄化”“医保报销范围窄”仍是瓶颈。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条件较为艰苦,村医队伍多由本地村民组成;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中医适宜技术治疗项目的医保报销比例较低,许多村民宁愿选择常规的药物治疗。针对这一现状,实践队基于前期调研提出三项具体建议:一是将拔罐、刮痧等操作简便的中医适宜技术纳入村医年度考核;二是联合药企开发针对常见病的标准化中药颗粒剂;三是建立县级中医适宜技术巡回指导队。以上建议得到与会临床科室主任的积极响应,双方就“中医阁”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大田县总医院(南院区)党委副书记庄严总结强调:“要让中医药在基层扎下根,关键是要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乡土人才。”
(图示实践队与大田县总医院(南院区)相关人员座谈,供图 黄致远)
(图示为实践队与大田县总医院(南院区)党委副书记庄严合影,黄致远 供图)
星火承薪传旧炬 春风化雨启新程
三天的调研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银针虽小,可连民心”的深刻内涵。队长黄致远在实践日记中写道:“当看到村民因中医技术解除病痛而展露笑容时,真正读懂了‘把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的千钧分量。”据悉,该实践队将撰写以《乡村振兴背景下村级“中医阁”建设路径研究》为题的调研报告,并组建大学生宣讲团,把大田经验推广到更多地区,让岐黄薪火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