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教育强国战略部署,以推普为纽带搭建沟通桥梁、赋能区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2025年7至8月,陕西理工大学博望书院“汉风语驿秦巴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学办副主任王杨儒、成长导师孙思懿的带队下,在陕西省镇巴县兴隆镇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期实践活动以“语润山乡路,言拓致富途”为主题,聚焦青壮年劳动力,定制推普赋能方案,让普通话成为打开市场、连接内外的“金钥匙”。
实践团深入调研,构建针对性三维服务模型
语言赋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精准对接产业发展的现实脉搏。实践团深入褚溪源景区,通过实地走访与分层访谈,梳理出茶文化讲解、民宿服务等产业链岗位的语言应用场景及实际需求,调研发现青壮年从业者存在专业术语转化、商业谈判表达、线上营销应对三大交流难题。据此,实践团特构建“产业场景—语言需求—能力指标”三维服务模型,为产业发展注入语言动能。
实践团联合当地茶农开展直播,宣传镇巴特色非遗文化
实践团创新性地将“直播”作为推广普通话的活力平台。成员们与当地茶农紧密协作,将直播现场巧妙设于葱郁的茶山与雅致的茶吧之中,围绕“茶文化”这一核心主题,全程运用标准普通话,向广大网友娓娓道来茶叶的采摘奥秘、精湛的制茶工艺以及底蕴深厚的茶文化故事。镜头前,从最初的紧张生涩,到渐入佳境的从容自信,实践团成员与茶农们共同经历了一场语言能力的淬炼与提升。这场别开生面的直播不仅推介了镇巴当地的茶文化产业,也以标准普通话为纽带将非遗文化魅力传至云端。
实践团巧妙设计互动环节,提升产业服务效能
实践团重点引导讲解员以标准普通话精准诠释特色茶文化内核,同时巧妙设计互动环节,让文化传递更具感染力。在民宿经营一线,针对客房服务、餐饮推介等高频沟通场景,指导接待人员以高效得体的表达提升服务质感,让每一次交流都成为体验增值的契机;在茶吧等消费终端,助力从业者打磨产品推广、客户维系等实用沟通技巧,用专业表达让产品价值直抵人心。这不仅让青壮年劳动力练就了核心沟通能力,更潜移默化地培育了其市场思维。当规范表达内化为习惯,当专业术语自然融入日常,语言便不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而真正成为了激活产业链条、驱动产业升级的“隐形引擎”。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助力镇巴青壮年通过普通话这把“金钥匙”深入探索电商直播、研学推介的新天地,也为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优化推普服务提供了鲜活样本。从茶山直播间到产业研学课堂,普通话正以最鲜活的方式融入镇巴产业链条,成为连接城乡、畅通内外的“云端桥梁”。展望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深耕语言沃土,以精准推普服务赋能产业发展,让规范用语在助农增收的生动实践中,持续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撰文丨刘怡帆、孔紫旭
图片丨“汉风语驿秦巴行”暑期社会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怡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