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晓色探零工百态,系冷暖量民生所求——中财大青年赴马驹桥解码灵活就业群体生活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22 14: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艾庆龄   阅读 5.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和就业形态持续变革,灵活就业已成为吸纳城乡劳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渠道。数以千万计的进城务工人员作为灵活就业的主力军,其生存状态、权益保障与城市融入问题,不仅关乎个体福祉,更是衡量城市包容性发展与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维度。

在此背景下,中央财经大学“桥接民生”社会实践团队秉持“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数据洞察民生”的理念,2025725日至28走进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地区,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旨在通过严谨的实地调研,精准刻画这一群体的生活图景,倾听其真实诉求,为促进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灵活就业生态贡献青年学子的思考与力量。


“站马路“掌上学:劳务市场的新旧变奏

凌晨四点半的马驹桥旧劳务市场,十字路口已聚集着来自周边省市的务工者;三公里外的新市场里,“马上有活小程序正实时刷新招工信息。作为华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零工集散地,马驹桥的清晨藏着最鲜活的生计样本。旧市场里,建筑工、保洁员等务工者以日结为主要收入方式,四点半的晨光中,他们举着工具牌的身影构成独特的早市风景;而新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已初见成效——招工微信群与小程序实时更新岗位,公共休息区提供临时休憩空间,保安一句薪资受法律保护,拖欠问题少多了,道出制度化建设的进步。

▲图为实践团成员实地调研旧零工市场环境

▲图为实践团成员实地调研新零工市场环境

这种变迁背后,是千万灵活就业者的生存适配。平价超市里,11元的红塔山香烟、12-19.8元的盒饭成为消费主流,早晚高峰的现金与移动支付交织,透着精打细算的生活智慧;群租房内,虽偶有摩擦却互助成风,同工种聚居形成的支持网络,让异乡漂泊多了份暖意。

▲图为实践团成员实地调研马驹桥街道环境


数据里的民生温度:生存现状与群体期盼

团队在劳务市场收集的500份有效问卷勾勒出群体轮廓:日均收入200-300元,居住成本占收入15%25%,超八成受访者最关注社保与子女教育。这些数字背后,是天津务工者老王的故事——40出头的他为供儿子上学、照顾病母独闯北京,在高校干活时,看着学生就想起儿子,浑身是劲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街头访谈

村委会的信息进一步补充了这幅图景:居住证办理与社保覆盖率稳步提升,季节性流动与长期定居群体并存,越来越多人主动参与社区服务。但政策落地仍有最后一公里的挑战——日结为主的就业形态,让长期保障的落实步履维艰;高流动性则制约着社区归属感的深度培育。

▲图为团队成员在村委会合照


 青年视角下的民生启示

凌晨四点半的韧劲,比任何数据都震撼。团队成员李天添的感悟道出调研的初心。从数字化工具的普及困境,到社区互助网络的保护价值,再到子女教育背后的未来焦虑,调研者们意识到:改善灵活就业生态,既需要政策的精细颗粒度,也需要尊重群体自发形成的生存智慧。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马驹桥零工市场的合影

此次实践中,桥接民生团队既见证了马驹桥务工人员在生计奔波中的坚韧,也看到了城市服务对灵活就业群体的包容——从规范化的劳务市场到逐步完善的民生保障,从邻里互助到社区融入,这些细节共同勾勒出他们踏实生活、努力向上的生存图景。团队表示,后续将深入分析调研数据,希望为改善务工人员生活条件、完善灵活就业支持政策提供参考,让每一份打拼都被看见、被善待。


成员感悟

艾庆龄:站在凌晨四点半的十字路口,我被那份为生计奔波的韧劲深深震撼。新市场的数字化工具和保障措施让我看到了进步,但如何让这份高效规范惠及更广泛、更年长的务工者,是未来政策需要持续关注的方向。这趟调研让我明白,冰冷的统计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且充满力量的生命。

吴景驰:从超市店员的讲述到房屋中介的描述,最打动我的是务工群体精打细算中透出的生活智慧和邻里间的互助温情。他们在有限的资源里努力构建着生活的小确幸与支持网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仅需要物质保障,也需要尊重并融入这种自发的社区联结和社会支持。

李天添:当看到初步数据中那超八成关注子女教育的选项被高频勾选时,老王们的面孔立刻浮现在眼前。数据不再是抽象的百分比,而是沉甸甸的家庭责任和对未来的期盼。这次实践让我真正理解了用数据说话的分量,我们的分析必须精准服务于这些最迫切的需求,让政策研究真正接地气”。

黄桢:在村委会访谈和与务工者老王的深度交流中,我强烈感受到政策善意与个体现实需求之间的微妙张力。社保覆盖在提升,但日结为主的就业形态让长期保障的落实仍有挑战;社区归属感在增强,但高流动性和居住条件又制约了深度融入。这让我意识到,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更精细的颗粒度设计。同时,这次团队协作也让我体会到,不同视角(问卷数据、一线观察、官方信息、个体故事)的碰撞与融合,才是构建完整真实图景的关键,每个人都是这座民生之桥不可或缺的一块砖石。我们收集的不仅是信息,更是一份推动改变的责任感。


撰文 | 艾庆龄

图片 | 吴景驰

一审 | 周佳琪

二审 | 李天添

三审 | 黄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艾庆龄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