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星火照乡路,青春步履踏歌行

发布时间:2025-08-22 14: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彭佳玲   阅读 2.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当青春脚步叩响非遗传承的门扉,当实践镜头聚焦传统技艺的温度。202575日至11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艺心向党”暑期社会实践队踏上江西金溪的土地。深入乡村探访传承现场、联动少年儿童体验非遗,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用镜头捕捉匠心瞬间,既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传播力,更让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故事有了更鲜活的注脚。

实践队首先前往金溪县,拜访了当地竹编老匠人黄佑明。在黄佑明的工作室,实践队成员看到了其耗时三年编织完成的16米竹编《清明上河图》。该作品竹丝细密,通过精密编织生动再现了宋代市井风貌,展现了竹编技艺的高超水平。

实践队在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向网友介绍宣传此项非遗技术的魅力,此次直播吸引了众多观众观看,累计观看人次达1万,其中35岁以下观众占比68%。黄佑明表示,年轻人的传播让这门手艺有了更多传承的可能。

“艺心向党”暑期社会实践队观看老匠人的作品。彭佳玲 供图

随后,实践队来到连下村青田书院雕版印刷传承人洪志文的工作室。洪志文向实践队详细讲解了雕版印刷的制作工艺,包括选梨木需纹路匀称,雕刻时要做到稳准狠等关键要点。据了解,洪志文已坚守雕版印刷技艺三十年,其工作室完整保留了选料、写样、雕刻、刷印等18道工序。

为此实践队通过深度采访整理出一份详实的非遗档案,通过深度报道的形式,引发公众对传统工艺价值的思考。多位受访读者表示,这样的报道让他们重新认识了非遗传承的意义。这些内容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广泛传播,带动了年轻网友对传统技艺的关注,部分人表示想进一步学习。这次实践不仅记录了非遗技艺,更通过新媒体传播为其传承注入了新活力。

“艺心向党”暑期社会实践队观看雕刻过程。石静文 供图

为让非遗“活”起来、“火”下去,实践队创新策划漆扇制作体验活动。队员们化身“非遗讲解员”,向孩子们介绍漆扇相关的文化知识,从古代文人的扇面雅趣到民间匠人的工艺智慧。

在讲解结束后,队员们指导孩子们绘制扇面,孩子们在扇面上尽情发挥创意,绘制出各种图案。此次活动采用 “上手体验 + 故事赋能” 的模式,打破了非遗与年轻一代的隔阂,让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创造”,为非遗注入了代际传承的新活力。

“艺心向党”暑期社会实践队教孩子们绘制。石静文供图

在乡村课堂里,实践队还开展了城南龙灯文化体验活动。活动中,鼓点声响起,孩子们手持龙灯模型模仿腾跃动作,在互动中感受龙灯文化。实践队通过“沉浸式体验+文化解读”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龙灯的历史价值,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艺心向党”暑期社会实践队教孩子们舞龙。郑苗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的深层价值,在于精心构建起一条非遗传承的“青年传播链”。青年学子身兼观察者、记录者、传播者多重角色,以镜头为眼,捕捉匠人指尖流淌的岁月坚守;以文字为桥,讲述技艺肌理中沉淀的文化故事;以互动为火,点燃少年心中跃动的传承热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以行动为笔,在田野乡间勾勒非遗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让老手艺成为新产业的源头活水,让旧技艺化作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也为乡村发展开辟文化新径。(通讯员:彭佳玲 石静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佳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