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推普融乡韵,同心赋能促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22 14:2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聂耀辉   阅读 4.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萍乡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同心 同语 同行”暑期志愿服务团于近期前往萍乡市莲花县良坊镇冲头民族村,开展为期8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国家战略与乡村所需,创新实践“推普+”模式,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深度融入语言调查、青少年成长、数字素养提升、乡村文化传承、职业技能发展等关键领域,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实践活动致力于让语言文字成为破除城乡沟通壁垒、激活乡村发展潜能的“金钥匙”,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深扎乡土调研,厘清需求图谱——推普助力语言调查

调研先行,方能精准施策。服务团在开展推普及志愿服务过程中,同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数字化对乡村推普的影响”与“‘一老一小’反诈意识”两项专题调研。志愿者们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通过问卷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收集村民语言使用习惯、数字化工具掌握程度、防诈骗意识等一手信息,累计回收有效问卷130余份。调研精准摸清了冲头民族村在语言沟通、数字应用、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为后续优化推普工作策略、提升服务乡村发展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让语言推广工作真正扎根乡土、服务民生。 

1 志愿者与村民交谈提醒村民提防诈骗陷阱        图2 调研现场志愿者与村民交流并填写推普调查问卷     

 

寓教于乐授课,赋能童声国韵——推普助力青少年成长

深耕语言,奠基成长之路。志愿服务团开展的普通话小讲堂与“声动乡土,字正腔圆诵家国”主题朗诵活动,着力提升乡村儿童语言文化素养,为其成长与发展奠定语言基础,让推普成为培育乡村振兴后备力量的坚实“奠基石”。

普通话小讲堂作为推普的“筑基课”,志愿者用儿歌口诀搭配“听读—跟读—手势比划”三步法,耐心指导孩子们攻克平翘舌、前后鼻音等发音难点帮助们从“会说”向“说准”迈进,扎实掌握普通话规范发音基本功。趣味汉字纠错竞赛则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延伸,寓教于乐中有效强化了孩子们的规范用字意识,促进语言文字同步规范。主题朗诵活动实现了“学”到“用”的跨越,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在村中特色景观旁朗诵经典并实时指导发音、节奏与声调。孩子们在真实场景中用普通话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推动普通话从课堂融日常生活。系列活动的开展显著提升了乡村儿童普通话应用的熟练度与准确性,有效减少了方言隔阂。孩子们在语言实践中不仅提升了能力,更展现出日益增强的自信心与开朗性格,为其融入更广阔的发展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3 志愿者结合寓言故事为孩子们讲解“韵母”    图4普通话小讲堂上孩子们积极抢答与志愿者热情互动 

 

畅游数字云境,跨越数语鸿沟——推普助力数字素养提升

语言赋能,拥抱数字时代。当标准的普通话逐渐融入儿童日常,团队紧跟时代浪潮,着眼于提升儿童数字素养,“语言+数字”为抓手,为冲头村的小朋友们开设了一堂新颖的数字化语言课,帮助孩子消除数字应用中的语言障碍、更好地融入智慧生活,并进一步推动乡村数字化发展。课堂聚焦普通话在数字场景的应用,志愿者带领孩子们“云游”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通过动画短片和多媒体互动,引导孩子们体验语言文字数字化魅力。实践环节通过描绘数字化工具,帮助孩子们在认识数字工具的同时,强化了普通话作为沟通基础的重要性。这场“语言+数字”实践让推普在数字时代更具活力,普通话成了孩子们驾驭数字工具的“基础代码”,不仅有利于孩子们数字工具操作能力的提升,更能通过“小手拉大手”亲情纽带,辐射提升家庭数字素养,有效减少乡村群众使用数字工具的语言障碍,为构建信息畅流的乡村数字生态注入语言动力。

5志愿者为孩子们开展数字化语言课     图6数字化语言课后孩子们手持绘画与志愿者合影留念

 

田埂溯源文脉,赓续乡士根魂——推普助力文化传承

以语为桥,勾连传统与当下。在提升儿童数字素养的基础上,志愿服务团持续深化语言赋能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开展“语润田埂,字耕文化”为主题的汉字农耕课,为乡村儿童铺就古今相通的文化浸润之路。志愿者以“田’字演变为引,带领孩子辨识五谷、解析甲骨文、了解农具演变,激发其用规范语言探索文化的兴趣。随后,孩子们走进田间参与农事,知行合一深化理解。回到课堂,志愿者引导大家在书签书写甲骨文“农”“耕”,并分享学习感悟。最后,共同学唱民族歌曲《我们的族音》,“我们会说普通话,也会说黎话啦”,在双语传唱中增强孩子们民族团结一家亲意识。活动以普通话为纽带,串联汉字、农耕与民族文化,既帮助乡村儿童筑牢传统根基,更锤炼了其的表达能力,为乡村文化传承注入了鲜活的语言生命力。

在汉字农耕课后,“黎族宝藏大作战”文化体验活动接续开展,进一步彰显普通话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桥梁作用。“双语传说小剧场”环节,志愿者以黎族经典传说“鹿回头”为蓝本,创新引导孩子们先用黎语等民族语言理解文化根基,再用普通话进行精准转译与表达。这一过程提升了孩子们的普通话应用能力,更深化了其对黎族文化的认同。“图腾拼拼乐”环节,孩子们通过合作拼组“大力神纹”图腾,在讨论中解读其“守护族人、祈求丰收”的深刻文化内涵。两场活动生动诠释了推广普通话的深层价值,通过普通话的学习与应用,乡村孩子们得以更自信地表达、更深入地理解自身文化根源,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成长为有自信、有能力传播本土文化的“小小传承人”,为民族文化的赓续发展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

图7志愿者身穿黎族传统服饰走进课堂         8小朋友专心地描绘黎族图腾

 

精准授业解困,擘画富民新篇——推普助力职业发展

技能与语言并行,实践与需求精准对接。在深耕青少年文化传承沃土的同时,成人群体作为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其需求同样不容忽视。对此志愿服务团精心策划“知行推普,技能兴乡”主题移动课堂,教学阵地前移至生产生活一线,让语言技能培训精准对接村民发展需求,打通知识传播“最后一公里”。针对村医群体,志愿者带来“中医养生+医保政策”专题课,系统讲解四季养生要点、慢性病调理及医保政策要点,助力村医提升专业交流与服务能力。面向拟外出务工村民,志愿者走进颜阿姨的农家小院,用通俗易懂的普通话解析劳动合同关键条款,剖析电信诈骗的典型话术陷阱,强化了村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方面,志愿者与黎族文化传承人进行交流围绕黎族手工艺的市场定位、品牌打造展开深入探讨,详细讲解商标注册非遗申报、版权保护等知识要点,为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提供了标准化语言支持,助力黎族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田间果园“直播助农”技能课火热开讲志愿者通过沉浸式教学,指导果农掌握直播基础操作、农产品展示及互动营销策略,结合农业常见诈骗案例,提醒防范“高价收购”“代销押金”等陷阱,不仅点亮了果农借助新业态拓宽销路的希望之光,更赋能其运用语言与技能的力量,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

志愿服务团将普通话推广深度融入医疗服务、就业保障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乡村发展关键领域通过“一对一”精准服务,显著提升了村民的沟通能力与职业技能,同时有力推动了“推普”与“兴乡”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筑牢坚实的语言文化根基 


图9志愿者与黎族文化传承人交流文化传承新路径     10志愿者与果园负责人沟通助销农产品相关事宜

根深方能叶茂,源远方可流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连接乡土、赋能发展、凝聚认同的坚实纽带。“同心 同语 同行”暑期志愿服务团以“同心”凝聚力量,以“同语”搭建桥梁,以“同行”深入乡野,书写了一段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民族团结的生动篇章。深植厚培,精准把脉,团队通过扎实的问卷访谈摸清乡村语言生态与需求脉搏;聚焦未来,夯基育苗,以趣味教学与经典诵读在童心中播撒规范语言的种子;着眼时代,数语融合,巧妙架设普通话通往数字世界的桥梁;文脉赓续,语润古今,汉字农耕课与民族文化体验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技能兴乡,知行合一,将推普深度融入实用场景,赋能乡村发展。深植语言之根,方能滋养文明之树;汇聚奋进之力,必能共绘振兴宏图。青年学子们正以实际行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让语言之光点亮希望,让同心之力汇聚梦想,携手书写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壮丽画卷,共同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

文稿撰写|聂耀辉

图片摄影|蓝菲、肖章婷、曹晨茜

审核|罗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聂耀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