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学院外国语学院开展“非遗润童心,‘乡’韵筑梦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02 01:1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冷全宝 张星宇   阅读 27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日,萍乡学院外国语学院“萍外星光”志愿服务团至萍乡市莲花县垭坞村开展“非遗润童心,‘乡’韵筑梦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团成员用有趣的”非遗课堂”启迪童心,以不懈的脚步丈量垭坞村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将青春力量注入乡村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建设中。

稚手传古韵,共筑非遗梦

“来,这个手应当这样下去,像在扯绳子一样……”志愿者服务团成员黄胜兰耐心地站在前面示范着,后面的几位志愿者则帮着小朋友们一招一式纠正动作。“对,这个手不要崩太紧……”她们耐心地教着。前面的一遍遍示范,后面的一遍遍指导和纠正,小朋友则聚精会神地跟着老师地指导学习着,尽管每个人都已经汗涔涔,但却没一个人走神。大手拉小手,共同沉浸在“八法五步”的世界中。

这是萍乡学院外国语学院“萍外星光”志愿服务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非遗课堂”中的一个场景。在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服务团成员们将”八法五步“、安源红色歌谣还有萍乡春锣等特色非遗融入课堂中,通过故事讲解和一招一式的耐心教导,以文化润童心,用爱心护童行,大手拉小手,共筑当代乡村非遗文化传承梦。

走访老匠人,青春接力承

在开展支教活动的同时,志愿服务团成员们还在垭坞村村委和谢菊树老人的帮助下,走访了垭坞村的古迹还有乡村的非遗匠人。

谢菊树老人是村里的“百事通”,他对村里的历史古迹、风俗文化都了如指掌。在他的带领下,服务团成员们踏访了回龙桥。这是一座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的古桥,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以前这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如今已经湮没在蓬草中。谢叔叔说着,不时露出惋惜之情。志愿服务团成员们一边听着,一边认真地记着,用镜头留下了古桥的落寞身影。

记录完古桥后,志愿服务团成员们还跟真谢叔叔,一起走访了民间匠人聂政光爷爷,听他讲述篆书的故事以及垭坞舞龙和威风鼓的历史。聂政光爷爷展示的优美篆书令大家沉醉,垭坞舞龙和威风鼓历史让大家动容,不禁发出阵阵惊叹之声。

非遗文化凝结着一代代人的指挥、情感和历史记忆,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萍乡学院外国语学院“萍外星光”志愿服务团成员们以脚步和镜头记录垭坞历史,用青春传承非遗文化,彰显了当代青年奋力书写民族文化振兴的青春风采。三下乡的时间虽短,但青春不散,记忆永恒,青年投身祖国建设的建设的步伐永不止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星宇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