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扎根瓦窑 实践赋能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22 12: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闫碧琳   阅读 7.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闫碧琳)
   盛夏八月,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育学院“秦韵沃土·青创瓦窑”乡村振兴实践团队的7名学子,在指导老师宋磊、杨茜带领下,于8月10日至20日深入泾阳县口镇瓦窑村。政务实践、产业帮扶、志愿服务等多元行动,让他们的年轻身影活跃在田间地头、村委会办公室、文化活动中心,为瓦窑村的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图为学校启程

走进瓦窑沟村村委会,实践团队走进瓦窑沟村村委会,与村干部面对面座谈。他们翻阅乡村振兴政策文件和村务档案,认真聆听村情概况,详细了解产业布局、民生需求和发展规划。通过与村干部座谈交流,大家不仅理清了乡村治理的脉络,更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每一份档案都藏着村民的期盼,每一项政策都连着乡村的未来。”团队成员感慨道,这场“零距离”学习让大家对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图为与村干部深入交谈

“从一头牛到一条产业链,这里的养殖模式刷新了我们对农业的认知。”带着这样的惊叹,团队成员们来到陕西鑫园牧业,走进现代化奶牛养殖场。技术人员现场讲解饲料配比、挤奶流程和疫病防控,深入剖析奶牛品种改良、规模化养殖及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让大家直观感受科技对传统畜牧业的升级赋能。成员们边看边记,把养殖经验与市场前景一一记录在册,为助力当地产业发展积累第一手资料。

图为参观牛场

图为参观牛场

“优质优价”的跃迁,让实践团看见了青春助农的落点。他们聚焦瓦窑村农产品“出村进城”难题,深入调研陕西馨谷缘食品有限公司的销售模式,白天在加工车间学包装,晚上化身“带货主播”在抖音、快手开播;同步设计“上曹莊”品牌视觉系统,拍摄短视频把农产品从田间到车间的全过程搬上云端。随后,以统一包装、溯源码提升附加值,搭建“企业+农户+市场”的共赢链条,破解“丰产难丰收”困局。一路记录、一路实践,团队为后续助农行动积累经验,也探索出产业振兴的新路径,为乡村发展持续赋能。


图为推广特色农务

图为推广特色农务

手持扫帚、铁锹等工具,团队成员们分组对村内主干道及公共区域的杂草、垃圾进行全面清理。烈日下,大家不怕脏累,默契配合,从路边石块到墙角枯枝,不放过任何卫生死角。经过半天劳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环境干净了,住着才舒心!”村民们的点赞,让成员们感受到志愿服务的价值,也让“共建美丽家园”的理念深入人心。

图为帮助打扫道路

图为帮助打扫道路

蔬菜大棚里,一排排豆角藤蔓沿着支架向上攀爬,嫩绿的叶片层层叠叠,虽还未结出饱满的豆角,却已透出蓬勃的生机。种植户走到藤蔓旁,手把手教大家辨认叶片上的细微斑点——哪些是正常生长痕迹,哪些可能是病虫害的早期信号;又指着棚内悬挂的温湿度计,讲解不同生长阶段豆角对环境的需求,从苗期控温到花期保湿,每个细节都关乎后续挂果。成员们认真倾听老师们的讲解,想着要把学到的管护要点记牢学透,将来分享给更多村民,助力科学种植、提质增收。


图为帮助清理大棚杂草

图为帮助清理大棚杂草

不大的屋子里,笑声此起彼伏。实践团成员提着洗发水、毛巾走进独居老人家,一边为她洗头、清扫院落,一边听老人讲往昔的故事;有人蹲在羊圈添草拌料,有人围坐在炕沿陪老人唠家常、话变迁。老人攥着队员的手舍不得放:“孩子们比亲人还贴心!”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让实践之旅多了浓浓的人情味。

图为入户帮扶传老人

正值花椒丰收季,团队成员们来到田间,跟着村民学习采摘技巧。指尖被椒刺扎到、被椒油辣得发烫,大家才真切体会到“粒粒皆辛苦”。“以前只知道花椒香,摘过才明白农民的不易。”汗水浸湿了衣衫,但看着装满竹篮的红花椒,成员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次劳作让大家更懂得珍惜粮食,也坚定了助力农产品增收的决心。

图为田间摘花椒

时光荏苒,七名青年把课堂搬到瓦窑村的阡陌之间:在牛舍读懂科技兴牧,在直播间架起出村金桥,在大棚里学会与作物对话,在炕头上与老人共叙时光。汗水浸透的衣衫、花椒辣红的指尖、夜色中仍亮着的手机灯光,都化作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政策不再只是文件,产业不再只是数字,而是每一头壮硕的奶牛、每一袋贴着溯源码的小米、每一位老人舒展的皱纹。瓦窑的风记住了他们的脚印,他们也把乡村振兴的密码——科技、品牌、温情——紧紧揣在胸口,带回校园,播向更辽阔的田野。

图为在党员之家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闫碧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3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