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东村的 “普通话小课堂”:青年学子和乡亲们的暖心双向课——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知行合一,青春筑梦”实践队赴吕东村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2 12: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郭绍琦   阅读 4.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13月32日讯(通讯员 张羽茜、霍陈莹、付靖茹、李梦源、张益煊)普通话作为我国的官方语言,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为了深入了解普通话在河南省裴村店乡吕东村的普及情况,并助力当地乡村振兴,知行合一实践队的成员前往河南省开封市裴村店乡吕东村开展了一次深入的实地调研及推普教学活动。

吕东村位于河南省裴村店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村民们对提升自身素质、拓宽视野、增加收入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语言障碍成为制约村民与外界交流、获取信息的重要因素。为此,“知行合一,青春筑梦”实践队深入吕东村,旨在了解当地普通话普及现状,探索普通话推广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语言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一、实地调研

张羽茜、霍陈莹、付靖茹、李梦源、张益瑄等实践队成员通过使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向村民教授普通话等多种方式,对吕东村的语言环境及普通话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在访谈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会选取一些主要的问题与村民进行交谈,比如是否会说普通话,是否想要学习普通话,个人觉得普通话对自己的生活与什么影响等问题。

图为实践队调查问卷内容

图为实践队走访调研照片

在走访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会遇到一些年纪非常大的老人,或者遇到乡村学校的一些小朋友,也可能遇到一些年轻人。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村里大部分的年轻人和小朋友都能够较为熟练的使用普通话,但普遍存在发音不标准、词汇量有限等问题,老年人不会说普通话但是他们可以完全听懂普通话。此外,年轻一代村民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老年人,但仍有提升空间。实践队发现,村民普遍对学习普通话抱有积极态度,他们认识到普通话对于孩子教育、外出务工、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的语言学习资源和指导,以及受周围环境影响没有机会运用普通话的影响,他们对普通话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图为实践队成员使用推普手册宣传

二、推普教学进课堂

调研发现,村民对普通话的学习需求强烈但缺乏系统指导,为此实践队针对性设计了推普教学活动。实践队在吕东村吕东小学为孩子们开设了普通话教学班,通过游戏、歌曲、故事等形式,激发他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进行普通话的宣讲。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让队员们感到惊喜,李梦源老师带着同学们用标准的普通话讲小红帽的故事,同学们一起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李梦源老师很耐心的纠正同学们的发音,他们很快就能够用普通话进行简单对话。

图为实践队在吕东小学开设推普课堂

同时,实践队利用空闲时间将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组织起来开展将普通话宣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课程,旨在解决发音问题,增加常用词汇量,并教授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让同学们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又能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互动方式,将学生和老师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们受益匪浅。

实践队希望能够在吕东村及周边乡村建立一个长期的普通话学习平台,持续为村民提供学习资源和指导。同时,实践队也期待能够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多的乡村地区,让更多的人通过普通话实现自我提升,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普通话是连接心灵的桥梁,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通过本次实地调研及推普教学活动,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实践队队员张羽茜表示,未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吕东村的乡音与普通话交织的声音都会留在心底,提醒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 用所学所长扎根大地,让语言成为桥梁,让知识照亮乡村振兴的路。我们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前行,让更多乡村因为语言的连接而焕发新的生机,因为青春的担当而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绍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